《大时代的梦》第八十六章 面塑(3)

    晋北人家供神所用枣山是颇为讲究的。这是因为它是作为一种祭物而出现的。人们认为它有着某种超于自我的神秘力量,是人与神的交流桥梁。

    制作时把发好的面擀成大三角形,上面铺一层红枣,再用面做成盘云、盘龙、盘兔、如意纹样,间或点缀以连理、元宝、下山虎、上山鹿、瓜果之类,以五谷杂粮点睛镶鼻,蒸出锅来、绵颖憨实,洁白的面与深红的枣、五彩的粮、豆形成色彩上整体的对比效果。

    大年初一迎神之时供于神位之前是说米面成山,表达一种丰衣足食的美好愿望。一些地方还要在旺火上燃点柏柴,烤食花馍,谓之避邪馍馍,保一年无灾无病,平安吉利。晋南面花中还有“五子登科”、“巧公巧母”、“万事如意”等造型。

    无论是枣山、饭山还是花糕、可说是在这一隆重的节日中,乡间的百姓们自己创作的一种心灵崇拜物,一种寄托心愿的方式。至于钱龙,则是一种类似于蟾的三足理想动物,表达民众一种向往富裕的思想。

    有些地方在腊月廿三祭灶时还要灶马灶鸡等作为供奉。这些供物既是供品又是崇拜物,实质上仍是食品,未了总要分而食之的。正是这些复合性功能使它成为一种最易普及、最易传承的艺术形式。

    民俗使生活充满了神秘和乐趣。大的如岁时仪礼的活动若比作人们生活面塑。

    运城地区的面塑分为花馍、面花、枣花、龙凤糕等多种,每至喜庆节日,家家户户都要蒸些各式各样的花馍,一是祭祀祖宗,二是作为礼品送给亲朋好友。

    本区花模在制作和造形上有截然不同的两种风格:平陆、芮城、永济、临猗、运城等县市的花馍,简练粗犷,造型夸张,憨态可掏,既可欣赏,又可食用;新绛、稷山、闻喜、夏县、万荣等县的花馍,制作精细,巧夺天工,有很强的观赏性和艺术价值。

    万荣县高村一带的面花很有名气,品种有花鸟虫鱼,瓜果蔬菜等。花馍的制作方法是在发好的白面里掺上生面,用剪刀、竹刀、梳子等工具剪样、压痕、重叠,制成花坯。入笼蒸熟,趁热点彩、插枝即可。

    面花有一种玛瑙石的质感,艳而不惜。面花多作供品使用,有些面花艺人制作许多屉面花,用于出租,如稍有陈旧,用白酒喷一下,仍鲜艳如初。

    平陆、芮城一带农村,每到春节前要蒸一个大枣糕,这种枣糕像一个小屏风,当地人称做“枣花”或者“枣山”,是专门给灶君爷蒸的,除夕晚上要竖着斜靠在灶君板上。

    其制作方法是:先用发好的粗圆面条盘成各种形体,中间夹着许多大枣,再把每个形体拼成方形,上面是山峰起伏形状,下面有两条短腿,入笼蒸熟后即成一体。

    闻喜、夏县农家在举办婚事时,由伴郎用红色包袱提着一个龙凤糕交给新娘家。

    龙凤糕作为喜庆礼品,其用料、制作都非常讲究。制作者选用上等面粉,采用分解组合式的方法,把做好的龙凤头、身装饰面花与大圆糕分开放入笼里蒸熟,趁热点彩,再用小竹蔑将龙、凤分别组装。用竹箩插在圆糕上,最后用红线绳将龙凤联在一起即成。

    的节奏**的话,一般的交往礼仪活动自然使每时每刻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面塑的参与是必不可少的。

    新房起架,上梁大吉,画八卦,贴贺联,点灯放炮,亲戚朋友街坊邻居做好花桃花馍来庆贺,谓之“扶梁”。

    新房落成,乔迁入居。当新麦上场,要磨一斗白面做雪白的大贡,油炸出各种精巧的面花,酬谢五土,恭请土神安家,保佑金梁玉柱,千年永固。

    七月七乞巧节,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共诉衷肠。织女巧手早巳成为人间妇女崇拜之偶像。于是每到这一天,姑娘媳妇们要吃面做的“顶针”、“针线笸箩”,期望自己心灵手巧。

    八月十五中秋节,月饼成为人们传说的食点。在造型纹样上都精巧别致,赏心悦目,当称面塑艺术别样之花。

    新媳妇过门的第一年,娘家要给女儿送羊羔馍。穷人家送几个,富裕一点的人家要送卜几个乃至几十个。都配成套,与生命意识,生殖崇拜有关的造型图案很多。

    上海面塑已有百余年历史。最富盛名的当推被人称为“面人赵“的上海着名面塑艺术家赵阔明。赵阔明,生在北京。

    他出身贫苦,从小卖苦力,做过堂馆、小贩、轿夫、车夫等。平时爱好打拳、唱戏。19岁起捏面人,25岁就与北京东城“面人汤“齐名,32岁在天津被人誉为“面人大王“。

    本世纪30年代,他到上海,结识上海民间面塑艺人潘树华,并吸收潘的艺术之长,使技艺进一步提高,终成为全国着名的面塑艺术家。

    他的创作题材广泛,内容以传统戏剧和神话传说为主。作品人物形象逼真,面部刻划细致,衣纹简练概括,神态生动,色彩鲜艳丰富,被称为“立体的画,无声的戏“,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

    并且,他通过长期的摸索,掌握一套使面人长期保存的办法,因此,他制作的面人,不霉、不烂、不裂、不变形,也不易褪色,有利于长期。

    他的代表作有传统题材作品:“福禄寿三星“、“观音“、“长眉罗汉“、“五子戏弥勒“、“钟馗嫁妹“、“关公看春秋“、“林冲“、“捉迷藏“,表现现代题材的作品有:“白求恩“、“鲁迅“等。他的女儿和徒弟们继承了他的技艺,在国外现场表演中被誉为“东方的明珠“、“中华之国粹“。

    面人也称面塑、年模、面花,是一种制作简单但艺术性很高的中国民间工艺品。中国的面塑艺术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它用面粉、糯米粉为主要原料,再加上色彩,石蜡、蜂蜜等成分,经过防裂防霉的处理,制成柔软的各色面团。

    捏面艺人,根据所需随手取材,在手中几经捏、搓、揉、掀,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披上发饰和衣裳。

    捏面人真正始自何时已不可考。但从新疆土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面制人俑和小猪来推断,距今至少已有一千三百四十多年了。南宋《东京梦华录》中对捏面人也有记载:“以油面糖蜜造如笑靥儿。”

    那时的面人都是能吃的,谓之为“果食”。而中国民间对捏面人还有一个传说,相传三国孔明征伐南蛮,在渡芦江时忽遇狂风大作,机智的孔明随即以面料制成人头与牲礼模样来祭拜江神,说也奇怪,部队安然渡江并顺利平定南蛮,因而从此凡执此业者均供奉孔明为祖师爷。

    经过面塑艺人长期摸索,面塑作品不霉、不裂、不变形、不褪色,因此为旅游者喜爱,是馈赠亲友的纪念佳品。外国旅游者在参观面人制作时,都为艺人娴熟的技艺、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所倾倒,交口赞誉,称德志面塑为“中国的雕塑”。

    面塑艺术的特点是“一印、二捏、三镶、四滚”,还有“文的胸、武的肚、老人的背脊、美女的腰。面塑体积小、便于携带,又经久不霉、不裂、不变形、不褪色,因此为旅游者喜爱,是馈赠亲友的纪念佳品。

    外国旅游者在参观面人制作时,都为艺人娴熟的技艺、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所倾倒,交口赞誉,称北京面塑为“中国的雕塑”。

    中国的面塑艺术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经营,可谓是历史渊源流长,早已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一部分。

    也是研究历史、考古、民俗、雕塑、美学不可忽视的实物资料。就捏制风格来说,黄河流域古朴、粗犷、豪放、深厚;长江流域却是细致、优美、精巧。

    捏面人以人物为造型的传统民间工艺品很多,如泥人、绢人
猜你喜欢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