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一直并无异状,无名师父才带一众晚辈缓缓走进老木庙。
“施主请止步。”
一个小沙弥见几人进来,急忙放下手头的活记,赶上前来打了个问讯:
“施主有礼了,但此处不待女客,望施主见谅。”
无名师父表情温和:
“小师父有礼,我是来找你家主持智明大和尚的,还请你通报一声,就说故人血算子来拜年。”
小和尚待要开口说话,却听见一个低沉苍老却有力的声音传来:
“虚尘,你退下吧。”
那小和尚一看说话的人,也不多言,立刻恭敬的低头退到一旁,重新忙起自己的事。
待那人走近来,双玉定睛观瞧:原来是个威严的老和尚。
他一身半新不旧的僧衣浆洗的极是整洁,面白无须,脸上皱纹纵横交错,年纪明显已是不小了,却没有半分老年人气虚体弱的样子,一举一动干净利落,不怒自威。
只是这和尚此刻脸拉的老长,看上去十分的不友好。
“施主,鄙寺不待女客,若要烧香,请移步他处。”
这老和尚张嘴就是一样的逐客令,连口气都是**的,迎面砸过来能顶人两个跟头。
无名师父对和尚的口气丝毫不以为意,神色轻松:
“我还道是谁,原来是智悟大师,一别数十年不见,大师一向可好?”
老和尚还是一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样子:
“有劳居士挂怀,和尚还好,倒是居士风采更胜往昔,可喜可贺,不知居士此来有何贵干?”
“出家人六根清静,佛门清誉要紧,小寺一向不纳女客,还请居士离开。”
无名师父笑的更灿烂了,对老和尚的驱赶听而不闻:
“大和尚有礼了,年关将近,我是来给贵寺拜年的。”
老和尚一点儿也不买账:
“出家人不过俗世之年,多谢居士好意,居士请回吧。”
无名师父紧追不舍:
“可是出家人也在尘世行走,也过红尘岁月,既然身在红尘,自然当入乡随俗、按红尘规矩办事。”
老和尚闻言状甚怨愤,青筋直迸,双拳紧握,最后却颓然松开,神态也变得十分忧伤:
“居士说的是,请随我去见主持吧,唉!”
无名师父见和尚如此悲戚,言语口气更加温婉:
“大师不必如此难过,我深知树大有枯枝,此来就是为了不让老木庙千年的清誉因为某个人受到损害。”
老和尚依然神色凄楚:
“居士宅心仁厚,小寺感激不尽,可是木已成舟,大错已经铸成,再难回头了。”
无名师父长叹一声,再不多言。
众人鱼贯前行,最后到达一处所在,不用智悟老和尚开口,偌大的匾额已经告诉所有人这是哪里——
“藏经阁”。
无名师父看向智悟老和尚,眼神中有疑惑。
“居士欲寻主持师兄,所以小僧将居士带来此处——师兄就在这里,请居士自己看吧,小僧在外等候。”
无名师父闻言,带着满心疑惑推门就要进去,玉孤紧随其后。
只有玉燕和孟朝面露警惕之色不动:
“这…”
无名师父见状不由苦笑。
这两个孩子心眼儿好多,不过倒也怨不得她们。
“燕儿,孟小友,你们在外面等我们吧。”
孟朝就等着这句话呢,拉着玉燕就往后退——不料玉燕看师父和姐姐进去了,甩开孟朝毅然直接跟了上去。
徒留孟朝一人在门外颓然苦笑。
作者有话要说:
☆、悔过失入生死关一纸书明来去事
师徒三人进入藏经阁,看到的是两个静静定座、双目紧闭的人:一个是面容慈祥、和蔼可亲的老和尚,另一个正是久已不见的了空。
师徒三个的到来,并没有惊动定座的两个人。
无名师傅只是看了一眼就大惊失色,随之闭目不忍再看。
恭敬地行了一个礼后,无名师傅拾起放在定坐二人膝头的两封信,一语不发的走出藏经阁。
没有任何人阻拦她们,曾经拦住她们的大和尚也已经不在门外,一行人静静的离开了。
玉孤、玉燕和孟朝不明所以的跟在师父身后。
从刚才起,她们就觉得坐着的这两个人生机律动十分奇异:这一老一小呼吸均匀、面色红润、表情平和、心跳平稳,看上去必是活人无疑,但双玉却完全无法感应到他们。
睁开眼,他们就在眼前,然而闭上眼,几个年轻人的灵识中,两人所在的位置完全一无所有。
这两个人的状态,是一种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奇妙虚无。
孟朝不像双玉般打从心底相信无名师傅,双眉紧锁的走在最后。
那位老和尚想必就是本寺的方丈智明大师。
据传,智明大师是位得道的高僧,他在佛学和修为上的造诣,堪称当世的翘楚,而且这个看上去并不起眼的老和尚听说为人行事颇有长者之风,刚直不阿。
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怎么也不像是会徇私包庇的。
难道无名师傅怕了?中途打消了问罪的念头?
可无名师傅又不像那样的人。
如果好奇能害死人,孟朝肯定死无葬身之地。
“前辈,咱们,就这么走了?”
在离老木庙不远的地方,孟朝忍不住问。
“陛下,不知你有没有看过《西游记》?”
无名师傅面色肃穆的抛过来一句看似和孟朝的提问风马牛不相及的话。
“看过一些,那是中土的名著啊,我慕名已久。”
孟朝抓住机会不着痕迹的拍了个小小的马屁。
“《西游记》上有一句话,不知陛下你可否记得。”
“‘我幼年遇方上禅僧讲道,那性命根本上,定性存神,在死生关里,也坐二三个年头’,语出唐僧之口。”
孟朝乖乖点头:
“记得,此句出于第四十六回。”
“不瞒陛下,这二人,已经入了生死关境。”
无名师父说出“生死观”三字,双玉大惊失色,而孟朝依然是不明所以。
无名师傅见状苦笑一声,娓娓道来。
原来修道求仙一途,最终目的就是逆天地造化,改先天命数,有道是“天道无情”,违天道者最易受天劫。
天劫来临的方式多种多样、防不胜防,而且那天劫之力何等可怕,岂是人力能抗衡?结果,渡劫者往往九死一生。
《御宅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