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门秀》分卷阅读167

    魏,叫什么……魏尔思,他妻子大概是姓葛吧,葛……葛什么思的样子。这夫妻两人的名字有点象,还真奇怪。”

    魏尔思?是威尔斯吧?丈夫是本杰明?威尔斯,妻子的名字是格温妮丝,这么看来还真是对上了。

    赵琇叹了口气,虽然有些舍不得,但人家亲人都来了,她没理由不把东西还回去,就对赵启轩说:“你略等一等,我去拿东西。”

    赵启轩见她一句推托都没有,就答应了帮忙,顿时大喜,长长揖了一躬:“多谢妹妹,妹妹仁义,愚兄万不能忘的!”

    赵琇笑笑,便转身出去,卢妈在外头都听见了,上前小声说:“姑娘可得想清楚了,这事儿本与我们家不相干,若真的把东西还了回去,未免会有人说闲话,说姑娘接了贼赃。”

    赵琇不以为然:“嘴长在别人身上,人家爱怎么说,我还能拦着?我们家素来就是出名的仁善之家,无意中得了点不值钱的书本杂物,哪里就知道是贼赃了?如今也是见人家遗孀可怜,方把东西还给她的,连银子都不要,还倒亏了钱呢。即便有人说闲话,也得人家信他。”卢妈这才不说了。

    赵琇回了自己住的房间,看到陶灼华在桌前埋头描着她给祖母做了一半的一件方领半袖秋比甲,藏青色的绸面,在袖口、前后襟上用各种青绿蓝色丝线绣了简易的山水纹,既低调,又不落俗套,还不容易突显她绣技的不足,她想了好久才想出来的。看到陶灼华描得专心,赵琇笑笑,也不去打搅,径自去了书房。

    碧莲过来小声回话:“陶姑娘瞧见您摆在桌上的衣裳,一时好奇拿过去看,见了绣纹新鲜,问奴婢能不能描。奴婢心想那是姑娘从古画里描下来的,让她描了去也没什么,就由得她去了。”

    赵琇点点头,并不在意,只吩咐她去把那年得的洋人东西给拿出来。碧莲不明白她找那些做什么用,依言去找了。除了酒壶、素描本等东西,几本洋文书都是赵琇常看的,半点不费劲,不过剩下的东西就麻烦了。

    赵琇拿了块大包袱皮,将东西包了,拿出花厅去,给赵启轩看:“毛呢已经给我哥哥做了披风,烛台那年也送给宗房源哥儿了,这两样没法还给她。这里是酒壶、素描本、几本书、地图、文具等等,还有一本日记和几封信,你都可还回去。跟人说清楚内情,替我道个恼,请她节哀。他们是丧家,人生地不熟的,又不通我国礼仪,若有失礼之处,哥哥别与他们一般见识,跟他们讲明道理,也就罢了。”

    毛呢与烛台都是货物,并非遗物,赵启轩也不在意,他见赵琇拿来的东西这般齐全,心里顿时松了口气,连忙答应着,把包袱一裹,便匆匆走了。

    赵琇回到院子里时,陶灼华已经描完了花样子,到正屋陪母亲去了。张氏正与卞氏说手上的白地青花瓷茶碗:“这两年,外头瓷窑里烧的器皿,都跟着洋人的喜好学,做些金壁辉煌、五彩斑斓的东西出来,瞧着怪腻的。我家里用不习惯,只得买了处小窑,自个儿烧一些家常东西。这就是我们家窑里出的,不敢跟那些名窑的出品比,胜在斯文别致,眼睛看着舒服罢了。”

    卞氏点头:“您说得是,我家里用的茶具,也都是打发人去松江、苏州买的,嫌本地出的太过花俏。但那也没办法,自从南汇港繁华起来,外洋客商喜好采买瓷器,本地就多了好几处瓷窑,都是专做外销的生意,官府也不好说什么。”

    见赵琇回来了,陶灼华连忙起身,赵琇与她笑着对行了一礼:“怠慢了,还请姐姐别见怪。”陶灼华低头红着脸道:“不敢当,方才我描了你的花样子去,不曾问过主人,是我失礼。”赵琇笑道:“小事而已,姐姐不必客气。”

    张氏问:“到底出了什么事?你堂兄竟这般慌张。”赵琇就把事情简单说明了一下,张氏听了叹道:“原来如此,那洋人的妻子也是可怜,你把遗物还给她,这样很好。”

    卞氏道:“这几年到南汇的外洋客商越来越多了,听说还有人在南汇买房子长住的,那边的官府特地辟出一块地来,专给洋人做墓地。想来象这妇人的丈夫一般死在异乡的,不在少数。”

    张氏道:“商人逐利,客死异乡的何止是外洋商人呢?本国的人也不少了。”

    赵琇见她们的话题太过悲观,忙道:“南汇港如今是越来越繁华了,连带的我们奉贤也得了不少好处,连外头市集上卖的东西,都丰富多了。”

    卞氏也反应过来:“正是呢,听我们老爷说,光是去年一年的赋税,就比十年前多了十倍不止,南汇那边就更不用说了。朝廷已有旨意,让上海知府把这两年的海关税银截留下来,修葺海傍大坝,顺道将各地水利也修一修。可见这外洋贸易兴旺,也是有好处的。”

    张氏忙问:“海傍大坝当真要修了么?”

    “也到该修的时候了。”卞氏道,“都是好多年前的事了,广平王验收大坝之后,平安了整整八年,听说许多地方都该修补了。太子殿下亲自上书,请皇上下旨修葺,皇上已经允了,眼下就看朝廷会指派哪位大人来主持此事。”

    张氏陷入了沉思。

    第一百一十五章 张氏的忧虑

    卞氏母女离开后,张氏还在沉思不语,赵琇见状,就好奇问她:“祖母,您在想什么呢?”

    张氏醒过神,微微一笑:“没什么,不过是想些家务事罢了。”

    赵琇不信,张氏平日琢磨家中事务,几时有露出过如此慎重的神色来着?她正色道:“祖母心中若有忧心之事,只管跟孙女商议。孙女年纪虽然小,未必能想出什么好主意,但听祖母说说话,多少也能为您分一点忧。”

    张氏笑了,拉过孙女在身边坐下:“好孩子,祖母知道你的孝心。”她想了想,觉得家里的事,其实也没什么是能瞒过这个孙女的,赵琇七岁就能帮着想办法,把小长房给赶出宗族,报了昔日杀父弑母之仇,如今还怕她不如那时候聪明吗?

    张氏便坦白对她道:“方才听陶太太所言,海傍大坝预备要重修了,朝上还未定下是哪位大人监工。此事原是太子殿下上本请奏的,也许是太子殿下得用的人主理。当年广平王也曾上书促请修坝之事,后来又亲自前来验收,顺道救了咱们祖孙三个。广平王立储,这件事便是他的大功绩之一。如今新太子也有此议,说不定也要依样画葫芦一番,若是一切顺利,往后他的储位就坐得更稳了。我想你哥哥身上已有秀才功名,今秋是必要下场一试的,将来也要走仕途了。若新太子真的要来,是不是该想个法子,让你哥哥带着族人一道向新太子示个好?但又怕京里广平王知道了,心生嫌隙。”

    张氏心里也是为难。她知道自己家
猜你喜欢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