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穿同人)大清第一纨绔》分卷阅读117

    真看自己的书。

    胤禛不理他,加上没睡好,胤祚又打了个哈欠,迷迷瞪瞪睡了过去。

    上朝的时候,做皇子的好处就显出来了,首先满人可以住内城,路程短了许多,汉人大臣一点多就得起床,胤祚可以睡到三点,其二,大臣到了西苑门就要下马步行至勤政殿,足足二里多的土路,加上先前下了点雨,一走一滑,其中艰难可想而知,胤祚则可以坐轿子到隆宗门,第三,到了地方,还要在外面等开门,胤祚身份高,好歹能占把椅子……

    这一轮折腾下来,胤祚再多的瞌睡也没了,天蒙蒙亮的时候终于进了勤政殿。

    站在殿上看热闹,胤祚感叹这些大臣们真是精神头好,日日这样来一遭,居然还有力气打嘴仗,决定秉着人道主义精神,明儿就吩咐内务府,将那二里土路修成水泥路……

    他东张西望的时候,禀事儿的大臣正在做总结,语气沉重:“……身为皇子,理当为万民表率,天下百姓,还有多少连饭都吃不饱,可他却如此奢靡无度,让百姓看了如何着想?”

    是不是该我出马了?胤祚想着,康熙让他来不就是干这个的吗?正准备撸袖子上,胤禛站了出来。

    “刘大人!”胤禛上前一步,淡淡道:“听说刘大人昨儿在醉仙楼会友,要的是上等席面。据本王所知,醉仙楼的上等席面,一桌最少要二十两银子。二十两银子,足够一五口之家一年的用度……刘大人,你身为朝廷大臣,当为万民表率,天下百姓,有多少人连饭都吃不饱,你一顿却要吃掉五口之家一年用度,若让百姓看了,会如何着想?”

    自己攻击别人的话几乎被原封不动的套回自己头上,刘大人大怒,差点脱口而出:我一顿饭才吃二十两银子,他一条狗就要六万两,这能一样吗?

    幸好猛地想起,那条叫洪福的狗,可是救过驾的,怎么也不能拿它的身价说事儿,而且现在最重要的,还是先撇清自己,傲然道:“下官有知己好友登门,自然要倾尽所能相待——下官用自己的俸禄,请人吃一顿饭,不为过吧?”

    胤禛淡淡道:“皇阿玛心疼自己的儿子,用自己的银子,给儿子买园子、修园子,也不为过吧?”

    不为过吧?

    刘大人要哭了,这话题还怎么继续下去?他敢说为过吗?人家问的可是康熙啊……

    原本悠闲看热闹的康熙差点被自己的口水呛到:这老四什么时候变得这么狡猾了,居然不动声色的把锅扣在他身上——修园子的是朕没错,买园子可跟朕没关系!

    都扯到自己头上来了,康熙不能不开口了,淡淡道:“刘爱卿,朕问你,和郡王可有欺男霸女、巧取豪夺,或其他目无法纪之举?”

    “这个……不曾听闻。”

    康熙看了瞪大了眼睛看热闹,仿佛事不关己一般的胤祚一眼,无奈道:“既无违法乱纪之事,朕的内库如何花用,爱卿就不必管这么多了吧?”

    算了,不就一口黑锅吗?背就背吧……

    “……是。”

    还能怎么着?康熙自己把事揽过去了——不是他要买的,是朕给他买的,怎么,朕给自己的儿子买几个园子,你要管吗?

    于是关于和郡王殿下奢靡无度的话题,就此揭过。

    接下来又是一些大大小小的事儿,胤祚以为就快完了的时候,却忽然发现,原来之前都是饭前甜点,大餐,才刚刚开始。

    这次的目标,对准的是胤禛、胤禩和施世纶——自户部开始清缴欠款以来,先后有六位官员不堪“受辱”、被逼自尽。

    上折子的老臣跪在地上,老泪横流,历数这六位官员的功绩人品,几乎将他们夸成百官典范,并斥责胤禛等人冷酷凶残,生生将朝廷的有功之臣,活活逼债至死……简直惨绝人寰云云。

    这位陈大人是状元出身,写的一手好文章,这一封折子,写的感人至深,读的朝上无数人跟着抹眼泪。待他说完,朝上的人跪了一大半:“臣附议。”

    “臣附议。”

    “皇阿玛,”太子胤礽动情道:“皇阿玛向来宽厚仁慈,对有功之臣更是优容,可是如今却有朝廷官员,因被朝廷逼债致死——古往今来,从未有过此等荒谬之事,皆是户部行事太过专横霸道所致!求皇阿玛明察!”

    “太子所言有理,臣附议。”

    “臣附议。”

    “臣附议。”

    “……”

    剩下的一小半也都跪了下去。

    清理欠款,原本就触动了几乎每个人的利益,如今又有太子撑腰,自然都要站出来的——而且这会儿所有人都附议了,不站出来的反而会成为异类。

    康熙看着底下的一群人,面沉如水,久久不语。

    御阶下,除了胤禛、胤祚等少许几人外,全部都静悄悄的跪着。

    这种情景,有多久没见过了?

    他仿佛又回到了幼时鳌拜专权时,他被逼着说出不愿意说的话,下不愿下的旨,便是那个时候,也有苏克萨哈等老臣,为他苦苦支撑着,没有出现过这等情景——满朝文武立场一致,抵制他下达的政令。

    胤禛等人,办差的确粗暴了些,但是这些人,更不可原谅!

    如今早不同往日,康熙知道只要他发话支持,这些朝臣大半都会随着他转了方向,但他却不想,默然片刻后,目光落在胤祚身上,问道:“和郡王,你对此事,有何见解?”

    胤祚原本没想过要说话,他对康熙和胤禛有信心,觉得他们不会被眼下的情景难倒,但是既然问到自己头上,就不得不开口了。

    施施然走到中间,站在太子稍后一点的地方,正儿八经道:“皇阿玛,儿子见解没有,就是有一点不明白。”

    康熙一见胤祚这般模样,心情忽然大好,笑问道:“什么事儿不明白?”

    胤祚道:“儿子这次随皇阿玛下江南,一路访察民情,也遇到过身上背着债务的。听他们所言,因欠着债,便时时刻刻要省吃俭用,有野菜可挖的时候、有树叶可吃的时候,粮食都是论颗数着放的;只要能买的到糠皮,决不买玉米黄豆,大米小麦更是只在过年的时候吃上一顿半顿……目的便是一分一分的攒着钱好还债。”

    胤祚顿了顿,道:“儿子对过世的几位大人不甚了解,但和其中两位的晚辈吃过几顿饭,看他们的出手,当真不像是欠了债的人……儿子就不懂了,借了钱是要还的,这么简单的道理,全大清的老百姓都懂,为什么偏偏这些读过书、做了官的人不明白?”

    胤祚道:“钱花完了就去借,借来几日就挥霍了,然后再去借……最后欠的越来越多,等别人要债的时候,发现自己还不起了,一根绳子吊死了事,错的,反而成了借钱给他的人!天底下,哪有这样的道理!户部借的难道是
猜你喜欢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