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穿同人)大清第一纨绔》分卷阅读142

    话,胤祚扯扯胤禛的袖子,道:“皇阿玛,那您慢慢想吧。等开了年,大臣们就要发新俸了,反正国营部是拿不出银子来的,现在的情形,能不倒花钱就不错了,要建厂、要开店,哪里不要花钱呢?儿子听四哥说户部如今也紧张的很……不然,从您的内库掏?”

    这是在要挟他呢!真是胆儿越来越肥了!

    康熙瞪了胤祚一眼,冷哼道:“你说的法子虽然来钱多,但却不是这一两个月就能见成效的……别告诉朕你就指着这个挣钱呢!”

    胤祚噎了下,道:“儿子才刚知道这事儿,能想出一个法子就不错了!儿子又不是观音娘娘座下的善财童子,一伸手就是银子!”

    康熙气乐了,拍案喝道:“你在朕眼皮子底下养大的,你一撅屁股朕就知道你要拉什么屎!合着朕不答应,你就憋着不说是吧?”

    胤祚梗着脖子道:“没想出来就是没想出来,不然皇阿玛您自个儿想一个去!”

    康熙怒极,一拍桌子:还收拾不了你了!

    一把夺了梁九功手里的拂尘,胤祚见状不妙,跳起来绕到椅子后面,胤禛忙起身去拦:“皇阿玛息怒!皇阿玛……”

    胤祚躲到胤禛身后:“儿子都要做太子了,皇阿玛您不能打我!”

    康熙大怒:这会儿知道自己是太子了!

    将拂尘一摔坐下:“给朕滚过来!”这太子还没立他就想废了……

    太子的招牌还是蛮好用的,胤祚笑嘻嘻靠近,给康熙倒了杯水:“皇阿玛消消气儿……”

    康熙叹了口气,接过喝了一口,揉了揉额头:东瀛这事儿,不是不能做,但是要做的漂亮……而且人选也要慎重,要手腕过人,能软能硬,还要能做得了主……

    看了眼胤祚,道:“事儿是你提出来的,心里可有人选?”

    胤祚知道这就是允了,笑道:“有是有,就是有点大材小用了,而且此去东瀛也不是没有危险……”

    康熙皱眉道:“你是说……老八?”

    胤禛见状,道:“皇阿玛要舍不得老八去,要不儿子跑一趟?”

    康熙瞥了他一眼,让他去,说不定省了第一步,直接打过去了。

    “此事朕回头召集几位大臣商议一下,”康熙转向胤祚道:“头几个月的官员俸禄问题,你到底准备怎么解决?先说好,朕的内库和户部,是绝不会给你支借的。”

    胤祚不可思议的看着面前脸皮比城墙还厚的两个:明明是他们两个自己惹出来的事儿,居然一个个理所当然的栽到他头上,还有脸喊不“支借”给他!

    康熙的拂尘还在手边上呢,算了,还是忍了吧!

    黑着脸道:“其实国营部还存了一批货,可以随时放出去。”

    “什么?”

    “怀表和座钟。”

    胤祚以前没事儿的时候,就老拆这些东西玩,对里面的结构了然入心。后来管了内务府,里面银匠、木匠、宝石匠……什么人才都有,本着不浪费的原则,胤祚找了一些人,一个人专做几个零件儿,最后由懂这玩意儿的老师傅组装起来,效率快的很。若是有需要的话,随时可以扩大生产。

    这玩意儿值钱的很,卖一个出去就够发一个人一个月的薪水了,而且不影响民生,不破坏市场——坏也坏的是那些洋人的财路。

    康熙压根不关心他怎么弄钱,只要有法子就成,挥手道:“你自己去安排就是。”

    以前他只要开口就行了,现在什么事儿都让他安排!胤祚不满,刚要开口,康熙一瞪眼:“滚滚滚!蹭了朕的午膳,还想留下来吃晚膳呢!”

    胤祚嘟囔了一声“过河拆桥”,在康熙发作之前溜之大吉。

    出了乾清宫,胤祚原不想理胤禛,但又想起答应刘氏要帮她求情的,便将事情浅浅说了,道:“四哥的家事,我原不该过问的,但是这事儿毕竟同我有关……如今,我不计较四哥你关我的事儿,四哥你也不计较她放我的事儿,如何?”

    胤禛看了他一眼,淡淡道:“好。”

    答的好没诚意。

    胤祚不放心,又道:“所谓夫荣妻贵,哪个女人不想着自己的丈夫能高人一等呢?何况她原就不聪明,四哥也别太苛求了。”

    胤禛淡淡道:“我娶她只是为了她脑袋里的东西,她如何行事,我并不关心。这次的事,我自会给她个教训,免得她再自作聪明,但也仅此而已。”

    在将刘氏脑袋里的东西掏干净之前,他怎么会动她?

    胤祚看了胤禛一眼,耸耸肩,感叹:“四哥你真无情。”

    胤禛看看撇嘴的胤祚,想起前世的老八和老九,淡淡一笑——爷真正无情的地方,你还没看见呢!

    胤祚回到郡王府,请胤祐、胤禟、胤三个和科岱过府,简单交接下国营部的事儿,又将钟表店的活儿派了下去。

    胤祐三个答应的极为爽快,胤祺身有残疾,心思敏锐,很清楚在诸位兄弟中,唯有胤祚对他与常人无异。举荐太子的时候,胤祺想的便是,若兄弟中谁能毫无芥蒂的用他,也就这位六哥了,却不想这一天来的这么快,心中的高兴可想而知。

    至于两个小的,现如今谁能将他们从上书房解救出来,那就是他们的再生父母,别说是国营部,就算派他们去苦寒之地转一圈他们都愿意。

    虽然胤祚将事儿都派出去了,但这次却做不成甩手掌柜,钟表这精细的活儿,要扩大生产,走上正轨,非得他盯几天不可。于是更坚定了他收徒弟的心思。

    三日后,康熙召集了几位亲信大臣和胤祚、胤禛、胤禩三个一块儿开会,目的自然是商议出口东瀛的事儿,这事儿原就有利无弊,而且显然康熙已经拿定了主意,是以也没人反对,而是各出主意,完善细节。

    至于人选,不等康熙开口,胤禩便主动将差事揽了过去——这样的密会,康熙连胤褆都没叫,却叫了不相关的管刑部的自个儿过来,目的可想而知,反正如今太子之位无望,去外面闯闯,比窝在刑部混日子有意思的多。

    于是,转运货物、调集船只、挑选人手……胤禩忙的脚不沾地,终于在半个月之后,带着五条大船的货物,和五百持枪清兵,外加几十架大炮,出发去了东瀛。

    送走胤禩,胤祚也没能闲着,德妃封后之后,就是他的太子册封大典,虽然胤祚将一概应酬都推了,却还是一堆的琐事缠身——幸好封太子只一次,要是一直这样折腾下去,他真的要罢工了!

    连着封后、册太子两件大事,满朝文武都忙的焦头烂额,却偏偏这关口,又闹出了顺天府乡试舞弊案。考生将此事写成文章贴到大街上,说考官不念寒士之苦,利欲薰心,趋炎附势,不问文章优劣,只问给多少贿赂钱云云。甚至还指名道姓列举了数位高官子孙通贿中举之
猜你喜欢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