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之清河地主》分卷阅读2

    铺营生。于是他很小便在城里的药材铺当学徒,一年也就回来一两回。

    长子次子都不沾农务,如此能帮着干活的便只有夏纪娘。好在夏纪娘从小便能吃苦耐劳,也从不埋怨,手脚勤快倒让人无可挑剔。

    只是这样的好女子在本朝“重利”的风气下,却迟迟找不到一户好人家——女子若想嫁得好,就得备丰厚的嫁妆!有的人嫁女儿,差些弄得倾家荡产,除了资装钱以外还有田产几百亩。

    夏纪娘及笄后,夏家也准备给她说亲了,只是夏家拿不出那么多嫁妆。夏二和夏三又总是占夏大的便宜,便怂恿夏老翁别为了她的嫁妆而苦了一家人。更何况若是没了手脚勤快的夏纪娘,他们家的孩子岂不得干更多的活了?

    于是,这三年来夏纪娘的爹都让她在家中帮忙干活,以多攒些钱。虽然攒不了多少,可是也总比只有村里的鳏夫或是想找续弦的男人愿意娶她要来的好。

    “可是攒够钱了?”李大娘问道。

    夏纪娘怔了一下,旋即低下头去,而后又摇头。

    李大娘瞪大了眼睛:“都三年了,还未攒够?再过一年,你可就二十了!”

    “前些日子倒是攒够了,只是,阿翁病了,爹便把钱拿去给阿翁治病了。爹说,让我再等一年,他来想法子。”

    李大娘气得七窍生烟:“你祖父病了,治病的钱想必又是从你们长房拿吧?你二叔、三叔那两家就没出?”

    “阿爹是长子……”

    “那朝廷的律法还说分家得均分呢,你祖父可曾将你爹和他们公平对待了?!”

    夏纪娘不想谈这些家里的长短,问起了李大娘何时犁田。李大娘又气又心疼她,见她不愿意说下去,便也顺了她的意,道:“还要过两日,等驴哥儿犁完了田,才能把牛和犁借我。”

    “驴哥儿?”夏纪娘觉得这个名字有些陌生,三年前她未曾听说过。

    李大娘笑道:“哦,就是和我这有着一片竹林相隔的那家,他叫张鹤,小名驴儿。”

    说起了张鹤,李大娘的眉眼都柔情了起来,她道:“说来驴哥儿也是个命苦的,虽然祖上当官,家中有钱又有田,可他是个庶出的。其父死后,兄长欺负他,只给他分了百亩荒地、一间破宅院和一头老牛。仆役也没有一个,带着弟弟来这儿,苦哈哈地来我这儿讨住。好在他能吃苦,这一年倒是撑了过来。”

    “便是我过来时那家墙有七八尺高的宅院?难怪我看着有些不对劲,三年前那儿可还破旧得很。”夏纪娘道。

    “可不是嘛!大家总以为那儿没人住了,张秉那两家也仗着自己是驴哥儿的堂叔父,把那儿当成了堆杂物的。驴哥儿可是花了半年多才把那儿修葺好的。”

    李大娘越说越远,夏纪娘认不得那些人,倒也没怎么留意了。李大娘看了一眼外头的杆影,影子已经倾斜了一些。她一拍大腿,道:“哎呀,都这个时候了,得去把剩下的草给拔了。”

    夏纪娘跟着她起身,道:“我帮姨母。”

    李大娘忙按住她:“行了,从你们六家桥村赶来这儿三十多里路,你这都赶路赶了大半天了吧,好好歇着,明儿再跟我下地。”

    夏纪娘笑道:“村里的赵大叔顺路,用牛车送了我十几里,所以不累。”

    她一笑,便眉眼弯弯的让人不忍拒绝。李大娘便道:“这样吧,你到屋后的清河里捞两条鱼,晚些时候我们吃鱼。若是我还未回来,你便先帮我烧着柴火做菜如何?”

    这两件事对于夏纪娘而言都不是什么难事,便应下了。

    作者有话要说:  开新文啦??ヽ(°▽°)ノ?

    俩个主角的视角都有,所以是互攻

    鉴于有读者总是质疑几十亩地会穷的问题,方便面特意回来科普一下。

    1、首先唐宋时期一亩地约等于087亩现代的地。

    2、唐宋生产力低下,粮食产量亩产平均在2石(118公斤),有些地方甚至只有1石(59公斤),3石也有,但只是江南少数地方。

    3、唐朝的丁分八十亩口分田,二十亩永业田的事情就不说了,宋代不抑兼并,所以雇佣制度的发展只要初高中历史有认真学习应该就不会忘记。

    4、唐宋时期南方地区一州之地大约只有三四万户,十几万口(口指的是男性)人,所以地广人稀,一户拥有几十亩地一点也不奇怪。

    5、宋代分户等,乡村五个户等,城市十个户等,以经济情况来划分,就以土地来说,5070亩只能算是自耕农;2050亩地的是半自耕农,属于四等户;20亩以下的属于五等户,为了谋生只能沦为佃客;

    6、那时代苛捐杂税众多,正税一种,杂税十几种,为了逃避赋税,也使得依附官户的佃客越来越多。

    7、宋代厚嫁之风盛行,富贵人家女儿嫁妆至少几百贯钱,还有随嫁的房产田产等。

    8、以上科普的知识并非胡编乱造,有资料为证。

    相关资料请翻阅《中国风俗通史》宋代婚嫁篇、《宋代雇工问题》、《宋代农民负担问题》、《宋代田制思想》、《关于宋代形势户问题》、《宋代封建租佃制的发展》

    第2章

    初识(捉虫)

    清河是宜黄水众多支流中分出来的一条小河,经过清河村的这一段也才三丈宽,河水清澈,深的有七尺,浅的地方也才刚过膝盖。村中的妇人时常来浣洗,也有孩童在此游泳和戏耍。

    夏纪娘初次来这儿时,李大娘的长子还在家中,他带着她到这河边抓过鱼,所以夏纪娘对此还有些记忆。再度来到清河边时,一股熟悉的感觉涌上了心头。

    边上有几个孩子在戏耍,她没有多理会,而是找了个方便她把渔网撒开一些的高处,放好鱼篓。将渔网撒开后,她等了会儿,随后便开始收网。

    随着渔网上来的只有两三条巴掌大的小鱼,她将它们放回了河里,随后又开始撒网。

    这时,边上突然传出“噗通”的落水声,她扭头看去,却见刚才在戏耍的孩子中的一个落了水。边上站着两个五六岁大的小孩,笑嘻嘻地看着他挣扎,而另一个八岁左右的大小孩撒腿便跑。

    “二哥,救命!”河中的小孩显然不会游泳,猛地挣扎着、叫喊着,很快便被水淹没,只有手在不停地抓。

    夏纪娘心中一惊,也顾不得渔网,身子一跃,便跳入了水中。她的身子十分灵巧地向那被水淹过头顶的孩童游去,不一会儿便捞到了他,将他往岸边带。

    那两个小孩不知何时跑了,夏纪娘也顾不得他们,连忙查看这孩子的情况。小孩已经昏厥了过去,显然是方才呛进了不少水,若是再不施救,可就要出人命了!

    突然,身旁冲出一道身影,一下子便跪
猜你喜欢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