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面之武夫皇帝》第19章 定都洛阳

    “而今天下初定,四海归心,还请主上登基,即华夏皇帝位,选定国都,封禅泰山。”

    这是宰相周先晟送来的请书,附有诸臣工附议。

    “这一天,终于来了…”杨浪自语,有些激动。

    有关国号,国都,陈工门已经拟定了几十个,等待杨浪筛选。

    这国号七七八八,有以杨浪龙兴之地齐为国号的,也有要以杨浪姓氏,名字为国号的,如杨朝,浪朝,

    还有以五行之说,言而今杨浪就如汉高祖刘邦,属火德。

    红袄军如火。

    又有黑边,玄色,则为水火并济。

    总之,各类名称什么都有,但是却没有一个让杨浪满意的。

    至于国都,很大一部分都要留在即墨,只能说这是些庸人,或者懒人。

    即墨为齐地首都倒也说得过去,可为天下首都,这根本不可能。

    同时被提上来的还有建康城,临安城,汴京城,燕京,长安,洛阳,甚至还有襄阳。

    主要争议的,还是国都是在淮河以南还是淮河以北。

    淮河以南富裕,百姓未遭战火波及。

    淮河以北运河以西,却是千里荒芜,人烟稀少,经济凋敝。

    但淮河以南从某种意义上说才是中原正统,宋廷迁都临安后,大宋也就成了南宋。

    也正因为淮河以北的中原凋敝,才更应该把国都定在中原,从而使得中原快速复苏起来。

    南方还是北方,东边还是西边

    较为偏南的临安和建康被率先踢掉了。

    然后是燕京,金朝的首都,也就是以后的北平,还是不符合杨浪的标准。

    襄阳是重镇,但绝对不是做首都的料。

    汴京是宋朝旧都,杨浪不喜欢。

    热门的长安也不行,因为关中凋敝,把首都定在关中不仅不会加快关中的复苏,反而会加剧关中的凋敝。

    秦时,关中的确是最富裕的农耕地带。至汉已转移到了河南河北,自晋朝以后则是转到了淮河以南的江南地区。

    大运河的修炼,有一个重要的目的便是把江南以及中原的粮食送到关中如,不然仅凭关中,实在养不起长安作为首都带来的数百万非农业生产人口。

    关中即便复苏,也回不到过去的辉煌了。

    而且,久居长安虽安,但对一个大一统的帝国而言,却难以对关外之事快速做出反应。

    任何事都慢半拍,这是致命的。便利,

    洛阳,杨浪选了位于中原的洛阳!

    主要是看中了四通八达的便利,还有十三朝古都的历史底蕴。

    虽然破败了,但可以重建嘛,还可以增加就业岗位,培养熟练工匠……

    至于国号,杨浪有自己的考量。

    …………

    …………

    对于洛阳定都,杨浪早有准备,当杨浪领军在运河上击溃蒙古之事,就已经属意周先晟做好准备了。

    不仅仅是定都洛阳,山东已经成熟的体制,可以照搬拷贝至各地。

    然而登基称帝,定都是件大事。

    单是政治班子从胶州搬到洛阳,就需要三四个月的时间倒腾。

    所以,这事绝对不能急。

    眼下已经渡过了逐鹿中原与一统华夏的阶段,接下来要做的,便是为开疆扩土打基础。

    两条走廊,河西走廊通西域,辽西走廊通东北。

    孟珙正驻扎在河西走廊端口,五六千匹骆驼正从胶州往河西运。

    横渡大漠,物资运送离不开骆驼,这些杨浪早就做好了准备。

    通往东北地区的辽西走廊已经基本营建完毕。

    西北的两条走廊至关重要,但在西南还有两条走廊也不
猜你喜欢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