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面之武夫皇帝》第三十九章:大战前的准备

    荒田大开垦,从前这里是无法种植庄稼的荒郊野岭,现在杨浪引入了抗寒的小麦,都将会成为沃土!

    如何开垦荒田

    首要用上的就是耕牛,这些杨浪都早有准备,草原上源源不断的提供,足矣支撑杨浪的大规模开垦活动。

    牧民们主要的牧畜,已经从羊变成了牛与马。马被军队收购,牛也是被农民收购。

    为了开垦的顺利,杨浪搞出来了曲辕犁,这种要唐朝才会出现的耕地利器。

    光有曲辕犁还不行,这个时候的牛可没有后世那么听话。一头小牛要从小就跟着母牛在田里耕作,持续好几年,直到把牛的脾气磨平,直到懂得主人的鞭子和口令后才能成为合格的耕牛。

    然而,在杨浪这里,完全不需要那么久。一个时辰就能让牛学会跟着主人的绳子耕田。

    办法很简单,给牛穿鼻子。穿了牛鼻子后,人一拽牛就会往前走。

    大规模的畜耕作,要等到汉时代田法才行,但杨浪一力推动之下,上谷郡早已得到了推广。

    人工效率提升了数倍的同时,产量更是增长,因为杨浪把后世精耕细作的概念告诉了百姓。

    当然,精耕细作这仅仅局限于各家农户的一亩三分地,军中屯田,还是要用代田法大规模耕种的。

    农耕之事,上谷已经是鲜明的例子,直接复制粘贴到渔阳郡就是。

    长城下的军训工作如火如荼的进行着。

    三千募军,五千兵役,十多天的功夫已经训练的初有端倪,相信再有十来天就能达到目的。

    也就是在此时,杨浪已经一路南下,抵达渔阳郡的最南端,五十里渤海岸。

    五十里渤海岸上,聚集着数千户渔民。

    另有大河自北向南,一条从渤海直通北境长城。

    杨浪就是乘坐木筏下来的,三百里水路,两日抵达,比之骑马还要快些,当然这是顺流。

    在这名为沽水的大河入海口,五百多服役人员在此劳作,修建杨浪所指定的那个码头。

    以沽水为动脉,海产可以北上送到草原,牛羊肉也能送到内地,对于杨浪所辖两郡,有极大的利好。

    两郡人口稀薄,杨浪刚招募三千人,对于这里来说已经触顶了。

    再征兵员,便会影响生产,不利民生。

    所以,杨浪在没有大变的情况下,是不会再进行扩招的,况且嬴政也就给了自己一万多额度,现在也已经满了。

    但为了应付不时之需,杨浪推行了藏兵于民…

    这在草原上已经实行了,每月,牧民家里的男人都会被召集起来,训练三日,名义上以备不时之需,防范胡人。

    一月三天,一年就是一月,牧民们本身就精于骑射,一年时间下来,恐怕不会逊色于胡人骑兵多少。

    农人有固定的兵役,长城下的五千人,可以把他们看作第一批预备兵员。

    另外还有渤海岸上,这些通晓水性的牧民们,杨浪也有同样的打算。

    杨浪开始给他们找事做,比如去建造楼船,比如替代士兵巡检河道,游曳海面。

    不用整天吃鱼,能有饷银和粮食吃,他们自然是一万个情愿。

    亦兵亦民,正是杨浪的最终目的。

    既然人口限制了军队的发展,那就把职业军人做精,做良。同时最大程度的发展预备军人。

    ……………

    ……………

    三个月后。

    军训演武完毕。

    十多万亩荒地尽数开垦完成,渤海岸上,沽河入海口,燕地一所前所未有的大码头建成!

    “这就是我的军港啊!”杨浪轻笑。

    秦时水师,皆为楼船。

    杨浪从长城那边调来了一千新兵,并且广泛招募渔民劳作,造楼船!

    郡内可用大河仅有一条,但渤海环绕,河流异常广泛,且比邻渤海,想去哪里不成!

    “就是这种楼船!”杨浪说道。

    外表上看,稀松平常,与大其他楼船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主要还是在作战上,还有大了不少。

    杨浪把隋唐之际的五牙大船上,能够嫁接的部分都嫁接在了上面。

    如碎船石,还有八牛弩。

    &nbs
猜你喜欢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