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栋也好,李若松也好,哪怕是周护院,他们这些人都没有想到,不过是增加了一门课程,居然激起了五十多号人的上进心,每日不是比武就是比文,都想压过对方,演武堂的氛围也因为这个事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药材这种东西,尤其是野生的药材,在药铺是能够卖出好价钱的,一次演练,两个收获,最重要的还是商队的组建,李若松准备就在村子里挑出一些适合做商队的人,将刘家沟的商队组建起来,野味和药材不过是给这些人练练手的,等到将来,若是能够有那么一天,他想让这支商队过沙漠走草原,甚至是漂洋过海到达成栋口中的那些很神奇的国度,到了那个时候,这支商队搞不好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商队了。
而在这之前,他们手里的这五十多个演武堂的学员就可以充当护卫队的角色,跟着商队走南闯北,成栋有句话说得很好,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实战是检验军人的唯一标准,在没有战事的时候,这些人出去历练历练并不是坏事。
说起来简单,真要做起来还是有很多问题的,商队的领头人就是一个非常麻烦的事情,这个人要有资历、有能力,还要能吃苦、会做生意,这样的人现在的李家并没有。只是李若松也不着急,人才本来就是很难求的,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情李若松一向不会强人所难。
成栋觉得李若松是捡了大便宜,本来打野味的想法是李若杉提出来的,只不过这孩子考虑的不够全面,所以才没有被长辈们采纳,李若松的说法说白了就是在李若杉的想法上加以修改,然后再添上一些其他的东西,杂七杂八的就算是成了。
当然,对于成栋这种说法李若松是完全不同意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想法他又不是今日才想到的,在刚刚来刘家沟的时候他就提出过,只是那时候他们手里没有人,按照成栋的说法就是他们没有武装力量,可是现在不一样了,他们要人有人,要武力有武力,他觉得很多以前的想法完完全全可以开始逐步实施了。
尽管成栋死活不承认李若松的法子是好法子,觉得李若松是捡漏占得便宜,可是武力值上面他也是完全不能跟李若松对抗的,所以最终成栋还是只能被李若松在床榻上折腾的眼泪汪汪口中求饶不止。
只是成栋忘了一点,男人在这种场合都是有劣根性的,你越是求饶,他越是来劲,就是想看你这样,你越是这样他越是满足。
第二日成栋没能爬起来,在床上躺了整整一天。
第152章 周谨言
“皇上的身子怎么样了?”万贵妃轻轻抚了抚鬓角,轻声问道。
“回娘娘的话,道长已经遵从您的吩咐给皇上停了药。”一位做道士打扮的约莫二十余岁的年轻人恭敬应道。
“嗯,你去跟同他说,皇上最少还要活三年。”万贵妃漫不经心的吩咐道。
“三年?这,这可能有些难度,福寿膏已经给圣上服用多年了,现在圣上的身子已经差不多被掏空了,若是想要延个一年半载的,师父还能有办法,可若是三年,小的觉得怕是不太可能。”年轻道士额头上冒出一层冷汗却不敢动手去擦。
别人不知道,他却是知道的,他那位被人不知不觉杀掉的师兄就是在万贵妃面前擦了一下脸上的汗水,就被万贵妃以大不敬的罪名给整治了。
“本宫一向不爱说废话,说过一遍的事情也不会再说第二遍,你就按照我的吩咐去办便是,至于其他的本宫不需要你操心。”万贵妃说话的声音很轻,听在年轻道士的耳中却如同惊雷-般。
“是,是,小的,小的这就去同师尊说。”年轻道士噗通一下跪在地上,战战兢兢的说道“去吧,去吧,真是,最近招进来的徒子徒孙越来越不像样了,那个牛鼻子老道士,改日本宫再跟他好好说道说道。”万贵妃挥挥手,示意年轻道士赶紧走人,眼不见心不烦。
“小的告退。”年轻道士在地上重重磕了一个响头,弓着腰低着头退了出去。
等到年轻道士出去了,万贵妃身边的宫女低声问道:“娘娘,方才为何要同这小道士说这些话?若是那位走了,不是对我们来说更好一些吗?”
万贵妃摇摇头,说道:“朝堂上的事情你不懂,现在那位还不能去了,若是现在去了,本宫肚子里的这个绝对保不住,你不要小瞧了那些老头子,现下是那位还在,他们心里头就是把我骂死了,也绝对不敢说些什么,可若是那位去了,哼,你瞧着吧,他们立马就会对本宫下手了。,’说到这里,万贵妃冷笑一声,像是想到了什么,又嗤笑一声,说道:“那个周老头子,正室死了没多久,就让自己的次子扶灵回乡,说是要给母亲守孝,随同的还有他几个孙子,清一水的嫡孙,他以为他打什么主意我会不清楚?
还有他那个最小的儿子,人死都死了,还要给他过继一个儿子,过继的还是他孙子辈中最有出息的一个,过继就过继吧,还非要说什么高僧说过要入空门才能保住性命,这种神神叨叨的话也能说出口,依本宫看,他这个右相也是做到头了。”
宫女似是有些不解,便问道:“娘娘,周丞相让次子扶灵回乡并给去世的幺子过继子嗣,这两件事奴婢觉得并不过分,娘娘怎的如此计较?”
万贵妃嗤笑一声,说道:“你啊,你真是,确实是被本宫给宠坏了,这糟老头子现在是在安排后事了,之所以让次子辞官归乡,不过是想要给自己保留一条血脉罢了,他这是已经预料到自己命不久矣,这老头子倒是难得聪明了一回。”
宫女一惊,说道:“娘娘,如果真是如此,您就不能这么轻易的让人回去了,若是真的让这些人出了京城,以后再想要斩草除根可就难了,这无异于放虎归山。”
“你都能想到的事情,本宫怎么会想不到,本宫接到消息之后便已经做好安排了,这些人怕是回不去老家了,周老头恐怕死也想不到,他的次子和那些孙子们不过是扶灵回乡,却把自己的灵也送回乡了。”万贵妃越想越觉得高兴,得意的笑了几声。
万贵妃却没注意到,站在她身边的宫女眼神微微闪了一下。
京城中的气氛越来越紧张,刘家沟的气氛却很不错,尤其是周护院的儿子周谨言的到来让李家宅子好好的热闹了一晚上。
周谨言今年六岁,自小聪慧异常,算是周家第三代中最为优秀的子弟,为了将他从京城中顺利送到刘家沟来,他们这一路可谓是惊险异常,原本带了八个护卫,却在路上折了五个,最终只剩下三个人跟在他身边将他平安送到。
周护院见到周谨言的时候,眼神很平静,“谨言?”
“是的,父亲。”
“你祖父可好?”
“孩儿离京的时候,祖父身体尚可。”
“你祖母,算了,这件事问了你你也不知道,你过来。”
“是,父亲。”
周谨言规规矩矩的站在周护院身前,六岁的孩童,不管在怎样聪慧过人,再怎样成熟老道,总归还是孩子,从京城中过来的路上,他们经历了太多生死关头,一路上都有不知道谁的人追杀他们,为了躲避这些人,他们走过深山老林,风餐露宿的,原本不过大半个月就可以走到的路程硬是走了一个半月,跟在他身边负责保护他的叔叔伯伯们一个接一个的死去,周谨言能够坚持到现在都还没有崩溃已经算是非常不错了。
“你这一路辛苦了,虽然你祖父说将你过继给我,我却觉得没有这个必要,你还是你,我大哥的嫡次子,你可以不用称呼我为父亲,照以往那样喊我三叔就行,若是有一日我走了,你也不需要披麻戴孝,逢年过节的给我烧几张纸就行,只一点,那一日若是到了,你若还在这里,就把我送回老家去,埋在你祖母旁边,我是个不孝之人,该娶亲的时候没有娶亲,你们都这么大了我也没有什么香火可以继承我的血脉,你祖母病重的时候我也未能在她膝前尽孝。
父亲将来也是要落叶归根的,到时候少不得要跟母亲躺在一起,有时候我还真的很羡慕你祖父祖母,他们两个人少年夫妻,暮年依然是只有两个人,一生一世一双人,真是让人羡慕不已,只可惜,最后还是有一个人要先走。
谨言,你三叔就是个没出息的人,以前是,现在是,以后恐怕也是,你却不一样,你是我们老周家最受重视和喜爱的孩子,你要,你祖父和你父亲将你送过来不是因为他们不喜欢你,不要你,而是为了保护你,这一点你要记在心里,切不可忘记。明白了吗?”
“明白了,父,不是,三叔。”周谨言恭恭敬敬的回答道,虽然还是略有些拘谨,却明显能够听出他内心雀跃的情绪。
“现在我带你去见见以后咱们的主家,这一家人姓李,老太爷和老夫人是已逝兰妃娘娘的爹娘,只不过现在的身份只是普通的一个举人,姓李名齐,你喊李老太爷和李老夫人便可。他们有个儿子,名李良,现在是刘家沟李氏一族的族长,你喊李老爷,他的夫人你喊李夫人,了?”
“侄儿了。”
“另外,家中有两位少爷,大少爷李若松,夫郎成栋,你就喊大少爷和大少夫郎,这两个人里面,大少爷是个很通透的人,也肯学,同样能吃苦,如果能够在,活下来,成就不会小,至于大少夫郎,是个奇人,你若是有空便多跟他们学学。
至于小少爷,你虽然只有六岁,可是以后你是要挑起周家担子的,所以这件事我不会瞒着你,小少爷就是兰妃娘娘膝下的平阳公主。”
“什么?!”饶是周谨言再淡定,听到这个消息也是被吓到了。
“平,平阳公主?可是,平阳公主不是已经,不对,公主,公主,难道?”想通了这一点,周谨言倒吸了一口冷气,原来公主不是公主,而是皇子!
“叔父,这件事祖父和父亲可知晓?”周谨言强迫自己冷静下来,随后便开口问道。
周护院眼中闪过一丝满意,他这个侄子确实是个厉害人物,也难怪父亲会想要将他送到自己身边来,想来也是已经预料到了他们周家可能会有的下场,就是不知道父亲和大哥能否全身而退。
“你祖父是知晓的,至于你父亲,应该是不知晓的。”周护院淡淡的答道。
“既然祖父知晓,那么侄儿明白了,只是不知叔父希望侄儿做什么。”周谨言说道。
“你什么都不用做,以后你就是小少爷的书童,这件事我已经跟老太爷、老爷以及大少爷说过了,他们都同意,小少爷的名字叫李若杉,你不要喊错了,叔父能教你的不多,就一点,多听多看多学少说话,要知道,言多必失,懂吗?”
“侄儿明白,请叔父放心。”
“嗯,那就跟我走吧,他们这会儿都在正堂那边等你。”
周谨言的到来最高兴的人是李若杉,在这个地方,跟他年纪差不多的本来就不多,且他们根本没办法交流,他说的其他孩子不懂,其他孩子讨论的他完全不感兴趣,总是有种很深的孤独感。
可周谨言不一样,他们大小生长的环境差不多,且周谨言是受到周家着重培养的嫡孙,不管是从哪方面来说都是最佳伙伴。
周谨言也没有辜负李若杉的期望,自从他过来之后,每天跟着李若杉一起读书习武,一起给人启蒙授课,一起吃饭,一起玩耍,甚至是一起捉弄人,破坏力直接翻了一倍,也是让李若松头疼不已,因为他们捉弄的对象就是李若松,一个李若杉已经够难缠的了,现在又加了一个周谨言,李若松真的觉得自己的好日子在见到李若杉的时候就已经到头了。
第153章 新衣裳
周护院按照李若松说的法子制定了一个练兵计划,四个班一共六十个人找了一个大晴天背着各自的行囊进了山。
他们这些人用的行囊也是成栋指导缝制处制作的,缝制处就是李陈氏带领的那些大姑娘小媳妇做衣服的地方,这个名字是李若杉想出来的,还跟周谨言一起做了一块牌子挂在上面,原本只有李若杉和周谨言这么喊,到了后来大家似乎是习惯了这个称呼,都跟着一起这么喊。
缝制处每日主要的事务就是做衣裳,所用的布料都是李家从松江府搬家时搬过来的,李吴氏将满满一库房的布料一匹不落的全部装了车,光是布料就装了整整八车,第一批被送过来的物资里面就有这些布料。
这个地方有一点是成栋非常喜欢的,就是布料,除了麻布、棉布、丝绸以外,有一种叫做洋布的东西,材质类似现代的呢子,颜色很多,其中就有深绿色,关键是这种洋布还不贵。
大楚并没有海禁,且同海外的几个国家关系还不错,对商人的管制也相对比较宽泛,所以商贸还是相对其他两个国家发达一些,这种洋布怕是制作简单且量大,所以价格上面就比较便宜。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这种布料做出来的衣裳不那么好穿,挡风倒是挺好,但有些扎人,也不好清洗,穿着总觉得不是很舒服。成栋却非常喜欢这种布料,因为这种布料可以用来制作军装,成栋前世穿了几十年的衣裳。
还有另外一种布料,相对就贵一些,是用棉花和那个海岛上面独有的一种蚕产出来的蚕丝混制的,手感没有绸缎那么光滑,但是吸汗效果很好,而且也不像棉布那样洗过之后皱成一团,像梅干菜似的。
这种布料叫棉蚕布,有薄有厚,成栋觉得这种布料完全可以用来做衬衫以及夏季的军装,然后再用厚实的棉布以及棉花做几件军大衣,感觉演武堂跟前世的军校是越来越像了,只除了发型,其他的几乎都可以假乱真。
如果不是这个时代依然奉行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成栋都想剪成小平头,现在这一头烦恼丝真是让成栋烦恼的不得了,不好洗,洗了不好干,干了难打理,成栋想到现代他那些女同事,不禁深深地鞠了一把同情泪,难怪当年那些姑娘们都要大清早就起床,那么长的头发,换了他他还不是早早就要从床上爬起来,否则披头散发的往外跑想想都觉得可怕。
成栋还没意识到他应该感谢老天爷没让他穿到一个女子身上,现代的女性了不起就是早上起来打理打理头发,约莫十五分钟到半个小时就差不多了,可是古代的这些女性,盘好头发之后还要插簪子、带头饰,光是挑选这些小东西就不止十五分钟。
双儿虽然可以生孩子,但是大部分生活习惯跟汉子还是一样的,头发盘起来,扎好,用木簪或者玉簪一弄就差不多完事了,根本不需要搞太多的装饰。
其实这个也不怪成栋,本来李家就是男多女少,现在家里这七口人,四个男的一个双儿两个女的,这俩女的一个是从以前就不喜打扮,另一个则是从来就不知道打扮是什么东西,也不在意妆容,穿衣打扮从来都是越简单越好,越朴素越好,所以成栋没有意识到这些事情也是情有可原的。
几种军装的样子成栋都给李陈氏画了出来,还言明第一套做给李若松,李若松宽肩窄腰身材很棒,成栋想要看李若松穿军装很久了,虽然不能说成栋是军装控,但不可否认,只要一想到李若松穿着一身军装站在自己面前,这种画面,只是想想就让成栋浑身发热。
李陈氏针线功夫非常好,虽然这个地方没有缝纫机,但是李陈氏光是凭借着成栋非常简单的描述和更加简单的画样,硬是没用几日便将成栋说的短袖衬衫和西裤给做了出来,还给李若松做了几件成栋所说的汗衫以及四角裤,汗衫和四角裤都是用棉布做的,袜子也做了几双,只可惜没有松紧,还是只能用带子系着。
虽然这个地方没有现代皮鞋,成栋也不知道那玩意该怎么做,但是大楚是有皮靴的,根据使用不同还分了很多种类,走路穿的叫单底快靴,形状近似蚌壳式的布棉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