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那村的故事》作者:书痴欲飞
文案:
发生在东北农村的真实故事,主人公张德立从青年到晚年的艰苦生活,与家人和邻居之间的感情纠葛。
内容标签: 欢喜冤家 乡村爱情 励志人生
搜索关键字:主角:张德立 ┃ 配角:张德成 ┃ 其它:小媳妇
第1章 分田
那村就在东北,
那人就在我们身边,
那事正在发生,
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名字,
也没有人知道他们的故事。
苦难不会让他们放弃追求,
挫折不能动摇他们的信念。
正因为有儿孙,
正因为有希望,
生活才苦中有甜,
生命才熠熠生辉。
我用我的语言进述一段真实的故事,让它停留在我记忆的深处,作为我一生前进的动力。
分田
那村坐落在东北一个偏僻的山区,四周环山,山无林木,风沙侵蚀,交通落后,农民生活贫困。
1978年以后,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这一政策适应了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也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一时间农村出现了很多新气象。
1979年年初的一天下午,天气特别好,虽说是隆冬时节,北方最冷的月份,但人们的热情不减,才一会儿的工夫,村委会里就像开了锅一样沸腾起来,“唉,他大婶,听说没?要把地分给各家了。”“是呀,听说了,也不知咋个分法?”“哎呦,张大哥,这回呀,你家可合适了。”“咋合适了?”“不是说人多分的地就多吗?”“嘿嘿,谁知道咧!”大伙儿议论纷纷,各显其能,都把嗓门敞开了喊,再加上几个尿炕的娃娃这么一闹一哭,嚯,可好了,村委会的房子都快炸开了。“村长来了,村长来了。”“嘘——”今天会场的秩序格外好,大家都竖起了耳朵听,生怕漏了一个字自己吃了亏。村长满怀激情地传达了中央关于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通知:“我们要把村里的土地和牲畜分给每家每户,按照人口分配,并把土地和牲畜分成三等,合理分下去,以后谁能干谁就好好干,多劳多得。村委会会帮助大家解决种地中一些普遍问题,如种子、化肥、粮食收购等。从明天开始我们会派人详细统计村里的土地和牲畜,然后分给大家,以后就看你们的了。”
几天以后的一个上午,大家都到村委会领车领马领田地,其中有一位五十多岁的老汉,头戴一顶狗皮帽子,上身穿着缝满补丁的粗布衣服,两个胳膊下方都开了长长的口子,里面的棉花都露了出来,下身是紧腿的棉裤,也已经脏的不成样子了,天气冷得嘴角边的胡须上挂满了霜,有的已结成了冰,他就是张崇果,年轻时是村里一个响当当的人物。如今年纪大了,再加上家境贫困,早已没有了往日的张扬,他家分到了两马一车,二十多亩地,在村里这已经不少了,因此老汉也很高兴,重新又挺直了腰,兴冲冲的正往村西头走去。我们的故事就从这开始了。
第2章 偷粮
张家四个儿子,一个姑娘,老大张德立,老二张德志,老三张德成,老四张德才,妹妹张惠芝。张家人口多,又都是好年龄,分的这二十多亩地有两个人就能干过来,其他人都闲着没事。张老汉平日里总琢磨着怎么才能把日子过好,老大已经过了而立之年,还没对象,无非是人家嫌他家穷,其他几个孩子也都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再这样下去也不是个办法。唉,可把这一家之主给愁坏了。但光愁也不解决问题呀,干脆想点巧招吧。于是他有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过了盛夏,就进入了金秋时节,田里满是黄澄澄的稻谷,红彤彤的高粱,粒子饱满的玉米……甚是喜人。这可是真正属于自己的庄稼,大家天天都去田里观望,眼里瞅着,心里盘算着今年的收成。在农民看来,再也没有比这更好的季节了,在张老大一家心中,也再没有比这时候更喜人的了。
随着秋收的展开,张老汉的计划也开始实施了。他们的目标是别人家的田地,带着自己的精兵强将,干不种就收的勾当。有一次,他们回来时撞见了村里的巡逻队,巡逻队由三个人组成,由村民轮流担当,一天一换。那天晚上十一点多了,张家的车才回来,车上装得满满的一车马草,跟车的是张老汉和张家老大和老二,老大和老二都脸膛黝黑,身材魁梧,不用化妆也能演保镖,气势吓人。他们一见自己的车被拦住了,便迎上前来,巡逻队的小组长笑着说:“张老伯,别介意,我们是例行检查,看看就走。”说着就要翻车上的东西,一下子被张老大给扒拉一边去了:“咋地,要检查,啥意思,我们违法啦?”正在争执时,巡逻队中一个机灵的年青人,一跃上了车,把马草扒开,发现里面全是玉米棒子。张老大急了,一把就抓住了他的胳膊,用力一拽,那小子就从车上摔了下来,张老二上来就是一阵拳打脚踢,另外两个巡逻的忙上来拉架,张老大还以为他们也要上来打,伸手便打,三个人吃了不少拳脚。张老汉一看也怕事闹大,忙呵住两个儿子,又看看那三个说:“今天这事没人知道,我也不想让村里人知道,以后找个恰当的时间我会让老大去你们家赔个不是的。”说完招呼着两个儿子走了。
张老汉带着儿子早出晚归,一秋下来真弄个草满垛,粮满仓。正当一家人憧憬着,陶醉着美好未来时,张家大门外来了几个陌生人,站在大门外往院子里看,好象是在找什么东西。张老汉推门出来了,他发现了这几个人,不对劲儿,忙进屋喊出几个儿子,走到门口,迟疑了一会儿,问到:“你们是哪的?在我家这看什么?”其中一个四十多岁中年人说:“大叔,我们是临村的,我们家的包米丢了,我们今天一大早就出来了,顺着地里的马车印,就一直找到了这,我们怀疑——”
“怀疑?你的意思是我们家偷了你的包米,我可告诉你,你无凭无据,可别栽赃陷害。”
中年人一看他们说话挺横,也不客气地说:
“那你敢不敢让我看看你家的车带?”
“你凭什么看我家的车带?”
“不凭什么,我只是想确认一下,是不是与我家地里的车印相符?”
“车带一样的有都是,凭什么就说是我家的呢?”
“就凭这一路的车印。”
“笑话,路上有都是车印,你知道往哪走?”
“你说什么都没用,今天我既然来了,就不能白来,一定得看看你家的车带。”
说着,几个人就要推门进院。
这时,张老大手拿木棒拦在门口,中年人没把他放在眼里,上来就推了张老大一下,张老大二话没说,抡起棍子照着中年人的腰就是一棍,当时把人打得一个踉跄趴地下了,张老大还要打,被老张头拦住了,他用手指着那几个人说:“以后别来这儿找事,你也不打听打听,老张家不是好欺负的。东西丢了爱上哪找上哪找去,再到我们这来赖账,我打折你腿。”中年人被搀扶着走了。这下老张家在村里算是扬眉吐气了。可高兴劲还没过呢,派出所就来人了,对张老汉说:“有人告你,说你家偷了别人的家的包米,我们是奉命搜查。请你打开粮仓。”张老汉一看情况不对,忙打开粮仓。仓里没有,派出所的人根据经验,又进园子里,要检查柴火垛。张老大一看急了,又要耍混,张老汉急忙拦住他,这时围观的人越聚越多,柴火垛被打开了,里面全是包米棒子,足有半晌地。村里人嘁嘁喳喳一顿议论:“怪不得他家的柴火垛那么大,原来都是金元宝啊?”“咋地,你眼气呀,你有本事也弄去呀?”“那缺德的事你愿意干你去干吧,我可得积点德。”什么难听的话都有了,更有的挤眉弄眼,撇嘴歪脖,指手画脚。也怨不得,都是受害者,还能不趁这时好好出口气。唉!张老汉的人可真是丢大了,他恨不得有个地缝钻进去。张老汉被带走了。张家乱成了一团。
张老大一想这事一定是临村那个中年人干的,他拿起衣服转身就走了。一打听,便得知了这家的住处,当天晚上拎着两瓶酒来到他家,张老大环顾了一下,跳过院墙,径直走向屋门,这家没养狗,院子里也特别静,不过收拾得挺利索。张老大听了听屋里没什么声音,就轻轻地敲了几下门,只听见屋里传来一个男人的声音:“谁呀?”
张老大说:“是我。”
“你是谁呀?”
“串门的。”
一个中年妇女把门开了,那人一看张老大,也不认识呀,就问:“你找谁?”
“我找你家大哥。”
妇人以为他是自己男人的朋友,就把他让进了屋里。
张老大进了屋里,把酒放在地上,一抬头,看见屋里炕上躺着那个中年人。那人一看是他,就急忙起来了,看得出来,起来的挺吃力的。张老大知道,白天自己的手下中了,把这人打得不轻。“是你?你来干啥?想到我家来耍横?”
张老大笑着说:“这位兄弟,我叫张德立,是张家的大儿子。今天我来没有别的意思,想和大哥好好唠唠,对了,大哥的尊姓大名我还不知道呢。”
“我叫张宝。你要唠什么?”
“噢,你也姓张,咱还是一家子呢,既然这样我也不绕弯子了,我今天是给你赔礼道歉来了。今天是我不对,不该对大哥那样,您就大人不计小人过,原谅我这一次,以后只要用得着我张老大的地方,您尽管吩咐。”
张宝刚要说话,张老大忙拦住说:“大哥,听我把话说完。你家的包米是我家偷的,我也知道这样做不地道,但话又说回来了,谁愿意作贼呢?这也是被逼的,大哥,你看我今年有多大?”
张宝犹豫了一下,仔细打量张老大,看着他脸上浓浓的络腮胡子,说话时的眼神,手里拿起烟盒子,一边卷烟,一边猜着:“三十?”
张老大笑笑说:“不瞒大哥,小弟今年三十四岁。还没结婚呢。”
“不能吧,那是为啥?”
“为啥?我家人多地少,又没有别的手艺,日子过得实在是紧巴,没人给我介绍。我再不结婚,弟弟妹妹也都耽误了,我爹都快急疯了。这才干这事。这样吧,包米棒子我们家拿车给你送回来。我再赔你家二百块钱,给你买点药,你看?”
张宝想:张老大说得也算诚恳,杀人不过头点地,冤家宜解不宜结,再说了,真把他逼急眼了,说不定出什么事呢?便说:“大兄弟,你是个爽快人,说得也够意思,这事我不追究了,明儿我就去派出所,让他们把你爹放了。”
第二天,张老汉被放回来了,他把儿子都叫到跟前,嘴里叼着烟卷,低着头,半天没吱声,把哥几个弄得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也不知咋回事,过了好一会儿,张老汉长长出了口气,说:“这事出的太丢人了,我老了,也不在乎什么了,可你们几个也都不小了,还没娶媳妇,影响不好啊,以后还得在这村里过日子呢,以后啊,真得注意点了。老大脾气暴,得改改,不的,早晚吃亏,处事多动动脑,别动不动就抡拳脚。”“这回我出来这么快,是老大弄的?”
张老大笑了笑没吭声。
张老汉在这件事上栽了跟头,这个跟头让他彻底清醒了,现在已经不是当年了,自己真的老了,不行了,不然,怎么也弄不到被抓的地步,以后的日子该是孩子们去过了。他想了很多,但只有一样没想透:现在的社会是**律的,人人都可以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益,这再也不是野蛮人的天下了。可这些道理谁告诉他呢?连他这么“明白”的人都不懂,他的儿子能懂吗?
第3章 结婚
转眼三年过去了,张家也有了点儿积蓄。1982年的夏天,张老大经人介绍与一个外村的姑娘订了婚。这年秋收后,开始张罗着结婚的事儿。他们核对了二人的生辰八字,选了个黄道吉日——阴历十二月十日。按照农村的风俗,结婚前要先过大礼,张老汉一次就给亲家二百块钱,这在当时可不少了,但张老汉还是很开心。
结婚那天终于到来了,这天一大清早,张家就喜气洋洋的,全屯的人也都跟着借光,大人小孩都把过年才穿的新衣拿出来穿,到张家来凑热闹,男的凑在一起玩玩牌,女的帮着做做饭,切切菜,小孩子趁机凑在一起无拘无束的玩起来。这时,你看到的是一个大家庭的温暖,也就在这时,你更充分的认识到了乡村人的热情淳朴,不管平时矛盾多少,到了这天,这场合,他们都显得格外的亲。谁要是在今天找不痛快,会遭到全体乡民的唾弃。他们骨子里的善良告诉自己,破坏这种喜庆是一种罪过。屋里屋外人头攒动,新郎官张老大,一米八的个头,穿上一套涤卡新衣,更显得格外的精神。大家找机会就逗一逗他,今天的张老大有点腼腆,失去了往日的豪爽。是呀,三十好几的人了才娶媳妇,心里真有点不知所措。
不一会儿娘家的大马车把新娘子送来了,大家一听新娘子来了,都停下手中的活,拥到外面去看。张老大更是既激动又紧张。领头的人物是新娘的大舅。农村都兴这个,父母不能来,娘家人最亲的就是舅舅,舅舅就是全权代表,如果婆家不能让娘家舅舅满意的话,这个婚事可能会出现危机。所以张老汉急忙笑脸相迎:“他大舅,来了,天冷吧,快进屋暖和暖和。”又急忙把早就安排好的村里能主事的人找来,专门陪娘家的舅舅。另一边,小孩子们吵吵嚷嚷:新媳妇来啦,新媳妇来啦。新娘有些害羞的在一些婆子媳妇簇拥下进屋里,坐在炕上铺着的新被子上,这时,张老太太一脸笑容的过来,旁边主事的一个中年妇女急忙告诉新媳妇:“该给婆婆戴花,叫妈啦”。新娘子给婆婆戴了花,也改口叫了妈,幸福的老太太急忙拿出红包给了儿媳妇。旁边又有打趣的说道:“多少啊?是百里挑一吧?”“那准是啦,看看这身材,这长相,别说百里挑一,千里挑一也不过吧。”“哈哈——”说完大伙都笑了。在一旁的张老大这才有机会仔细看了看新娘子:一身红衣服,盘着头,显得脸越发的瘦削、白皙,苗条的腰身,在红妆下也楚楚动人。客观的说这女子长相一般,但在张老大眼里,虽说不能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可也是貌美如花了,尤其是像张老大这样的条件,能娶这样的媳妇也真就是难得了。美中不足的是这新媳妇个子有点小,刚一米五,要是和张老大走在一起,他们俩活像个大人领小孩,这媳妇显得就更小了,不知哪个给起的绰号“小媳妇”后来大家就都叫她“小媳妇”。她自己呢,也默认了。
张老大想:有了媳妇以后的日子就好过了。是呀,这应是个幸福的开始。
第4章 婚后生活
过门以后小媳妇生了大丫和二丫。大丫有点眯糊眼。这怪小媳妇太爱占小便宜,那时他家没电表,点月灯(就是点一个月给三元钱,不管走多少度电),连做月子时也点个一百度的大灯炮,生怕自己占不着便宜,哪知贪小便宜吃大亏,让孩子患了眼疾。当时有人还开玩笑地说:“咋没把火车站的探照灯点上呢?”旁边那位就说:“你以为他不想点呀,主要是家用电带不动。”说完大家哈哈大笑。张老大两口子也为这事犯愁,后悔,可什么都晚了,只能顺其自然吧。
有了孩子以后,日子一天比一天有盼头,张老大对生活也很满足,想的也很少,就是一天天的混日子,农忙时大家都去干活,他也跟着去伺弄地。农闲时,他也和大多数人一样,游手好闲的在村里西家进东家出,喝喝茶水,唠唠闲嗑,过着神仙也羡慕的日子。他们都觉得守着老婆热炕头,身边儿女团团转,挺好。是呀,在改革开放以后,在追求个人的经济利受到格外的保护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