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同人)鱼尾轮回(维亮/瑜亮)》分卷阅读20

    “丞相终于醒了。”关青笑道。

    诸葛亮也跟着笑了笑,却带了几分自嘲的意味。

    他青年时擅用火攻,自出茅庐,从新野、博望小胜,到赤壁大捷,向来不曾有失。

    直至彝陵,一把大火反成他人利器;失了先帝,此后多年再不敢用火。

    如今好容易鼓起勇气重试,见火围司马氏,正暗自感叹智计犹在,不期天降骤雨,将火湮灭……一夜长梦回思过往,只深深地觉得不祥。

    回过神来,不经意对上关青的眼眸。那副笑容,还是那么清澈无瑕,让人一时忘却了烦恼……却知她心里深藏着对火灭的失望、失怙的痛心。不由起了倾吐之欲,叹气道:

    “功败垂成,想必谯太史又要自称明善天机了。”

    原来此番出师北伐前,谯周出班上奏,只言不可兴兵。他职掌司天台,觉天象混乱,而有群鸟投水、柏树夜哭,便称只宜谨守,不可妄动。诸葛亮斥他“以虚妄之灾氛,废国家之大事”,依旧出兵。此时说起这事,面上笑着,语气中却藏不住悲凉。

    “若说星象,多是无中生有,一传再传,愈发离奇。”关青见诸葛亮言色透出沉郁,知谯周向来是北伐路前一块顽石,见丞相妙计未成,想必正在朝中说着什么“逆天而行,方功亏一篑”之类的话。她年轻而心性甚高,并不信天命星象之说。此时心中盘算如何开解,随口笑道:

    “青儿那日护姜家伯母归去,还听说伯约小时寡于言辞,能有今时风采,乃是启蒙于天降流星之下呢。”

    诸葛亮颇知近日关姜二人情好日密,自己此番染病,纵然治好,也难免落下病根;既身体精神都不如往日,对下一辈人才便又多出三分疼爱。此时听闻趣事,一时忘却烦恼,不禁也由衷笑道:

    “那时伯约才多大?他三四岁时,一定可爱得紧罢。”

    关青听得询问,姜维面容浮上脑海。想到那日雨中,衣衫尽湿,他一路紧拥自己,在耳畔不断轻声安抚劝慰,不觉面颊一阵温热,唇边透出一丝羞意。因不愿让诸葛亮看到自己面红耳赤,遂转身作取兵书状,低头含笑道:

    “有七八岁啦……是建安十五年的冬天。传闻一颗赤色大星,光芒有角,自东南流于西北,正至天水郡中。”

    却听身后“铛”地一声,有物坠地而碎。

    关青闻得一惊,连忙回头,却见药碗碎裂于地。涩苦药味,随热气弥散开来,在帐中回旋。

    诸葛亮的手指扶在床沿,微微颤抖。关青只觉他仿佛变作一幅墨像,遥遥地,隔了不知多少年份,面上毫无血色,表情也凝滞在某一瞬间。

    见他脸色陡变、大异于常,关青不禁吓了一跳。瞥见有滚烫药汁溅到被子上,忙从怀中抽出一方绿帕,上前擦拭。

    刚触到床沿,双腕却被狠狠地按住。诸葛亮力气吓人得大,关青一时之间竟挣不脱,又不敢运力挣扎。她见诸葛亮脸上犹如罩了一层严霜,方才谈笑之意荡然无存,手臂伸也不是,缩也不是,惶惶不知所措。

    “姜母所言,速与我道来。”

    关青忙将那日,姜维之母天水关外所言一一重述。诸葛亮听罢不语,面色却是愈发沉了下去。半晌方道:

    “……何不早报于我?”

    关青不知他缘何忽然声色俱厉,心中砰砰直跳。当下并不敢辩解,心中却思潮起伏。那时不愿多提姜维,乃是因身边人人皆要将自己与他配对,而心思偏偏全在面前之人身上;所谓流星之言,神乎其神,多半是年老慈母的渲染,便并未当真——如今事隔数年,却因此受责。想到自己从学庐中时,便深得诸葛亮喜爱;自领青首之位以来,兢兢业业,更鲜少见他怒容以对……不觉满腹委屈。

    诸葛亮见她神色惶恐,叹一口气,容色稍霁。再想一想,又细细问道:

    “后来你为周舫之事与伯约赶赴江东,又去了哪些地方、见到了哪些人?”

    诸葛亮对青衣暗卫,向来只求结果,对青首行事细节,一直鲜有过问。一来亲手抚养关青长大,信任深厚;二来虽事事亲躬,暗卫毕竟不同于明军,需得最大限度的自由,方能一探机密深藏。关青与姜维共赴江东,本颇不同寻常,理当细细禀报丞相;但因当时略有私心,不敢令人知道自己刺伤姜维、留住府中一事,便只一语带过。诸葛亮本忙于筹备北伐,因知那一行顺利成功,便不多问;对于姑苏巧遇江东都督的大事,想起关青杀父之仇,直面陆逊而未有异动,心中欣慰她识得大体,也不细究。如今重新问起,关青自然不敢相欺只得细细应答。只见诸葛亮面色愈来愈差,最后直至苍白,摆摆手令她去了。

    诸葛亮经年修身养性,喜怒不形于面上;但今日一再疾言厉色,询问无甚关系的旧事,实令关青百思不得其解。她见诸葛亮颜色不好,频频挥手,只得向帐外退去。

    方揭开帐帘,便与一人撞个满怀——

    ------------(5)------------

    关青定睛一看,原是亲信的青衣副使。无端受斥,心中本已郁郁,见自己手下竟几乎擅闯主帐,犯下军中大忌,不由更是不悦;不过素知他办事稳妥,乃是众卫中最为老成持重之人,遂强压心头怒意,问道:

    “却是何事,要你寻我寻到丞相帐中来?”

    青副也不及多思,只回头看看四下无人,哭丧着脸道:

    “东吴三路进兵,以合我军;魏主曹睿自引大军相抗,吴兵无甚进取。

    “近日陆逊上表于吴王,约会前后夹攻,本可得大胜,不料赍表人中途被司马师麾下玄衣暗军截获,致使机关泄漏,吴兵无功而退……

    “如今曹魏可动之雄师,皆往我处而来;并司马懿兵将,要尽倾国之力、围我军孤立无援!”

    关青张口结舌,尚未及作答,却听帐中一阵猛咳。

    忙翻手揭帘入帐,却见诸葛亮昏厥于榻上,手中半握自己的绿帕,上面一抹深红,直晃入眼。

    关青强吸一口气,回身拉住青衣副使,命他速速去请军医,却不得走漏消息。又想了一想军中诸人,有谁智勇可堪大事,便命青副见罢军医,再赴姜维帐中相请。

    姜维急急赶来,见诸葛亮面如银纸,昏迷不醒,也是一惊。两人手脚并用,整理病榻,待军医来细细查看,喂服了新药,呼吸渐渐转匀,才稍稍放下心来。

    二人分坐床头床尾,静伺一时。关青心如火焚,既愁丞相身体,又忧军情不可耽误;姜维不言不语,伸手过来轻握她手掌,似乎带来一丝安心。

    所幸诸葛亮不久便悠悠转醒,强撑着起身。关青连忙去扶,姜维从旁道:

    “丞相且安心养病,待得大好,再破魏贼不难。”

    诸葛亮望了姜维一眼,目光沉若寒潭:

    “世道难料,又有何事容易?”

    此时季汉军队深入魏地,却受敌军多面包抄来战,实有全军覆灭之祸。便是诸葛亮身体无恙,境况也危如累卵,想要全身而退,难上加难,更何况他旧病复发,缠绵病榻?

    帐中三人都是识兵势之人,知此番后路截断,败局已成,而脱身之计未出。不由各自垂头不语。

    半晌,诸葛亮将安营、稳势、定人心之道,沉声说与关青。青衣暗卫所得魏军围剿之讯,待传入将士耳中,还有些时日;此时稳住军心,乃是暗行险计之基础。关青见丞相病中殚精竭智,心中更痛,凝神一一听取了,便匆匆离去,自去行事,只留姜维在旁照料。

    姜维目送关青出帐远去,回头看见诸葛亮忧心忡忡的眼神,忽道:

    “丞相,或有一计,可解魏兵之围……”

    诸葛亮闻言望向姜维,眼神深邃,却不言语,仿佛在探究什么。

    “……只是此计极端,丞相未必舍得。”姜维的目光迎上去。

    两人平素清明的目光,此时在忽明忽暗的烛火下对撞,恍惚中显出了几分诡秘。

    诸葛亮眉沉远山,双目凝视姜维脸上,绝不稍瞬。

    “伯约但说无妨。”

    作者有话要说:

    ☆、第十四章 - 月落五丈

    ------------(1)------------

    傍晚,关青愁倚帐边,仰望天边一轮斜阳,只觉日近长安远。

    忽见青副快步前来,抱拳道:“丞相有唤。”

    关青听了,忙敛起愁色,方要前去,又步子一顿,回身问:“还有何人同往?”

    “丞相只见青首一人。”青副答。

    这两日诸葛亮避众不见,关青并二三知情人,心中明白汉军处境一日危于一日,却只有暂时苦守东吴兵败的消息,以免动摇军心。

    此时得丞相单独召唤,想是密计终成,意欲相授。关青心里涌出些久违的喜意,也不及披甲,一抹青影背着夕阳,匆匆便向诸葛亮营帐赶去。

    丞相病情初有起色,不可让他多耗心神,以免伤势更有反复;只求一计稳住不败之势,一切可慢慢再说——关青心中这般想着,小心地揭开帘帐。

    却见帐中整洁宁静,诸葛亮一身庄重朝服,端坐于案前,眉间华彩如霞,毫无倦意。

    关青见他一扫病容疲色,心里又惊又喜:果然是丞相,甚么阵仗不曾见过,纵使魏军倾国来战,也必有妙计力挽狂澜!又知诸葛亮行军时,若无大事,鲜着华服;此时一身威仪朗朗,神采夺人,乍见之下,心也不由跳快半拍。

    “青儿可好?”正想着,却听诸葛亮问道。

    关青面上一红,心想自己只顾呆看,未及问候,倒让丞相抢了先,这可如何使得。忙道:“青儿见丞相神清气爽,自然喜悦不胜,不能更好。”

    诸葛亮含笑招手,令关青在身边坐了。又亲自斟茶两盅,放于案上。

    “亮记得青儿在学庐中时,便爱饮此茶,”诸葛亮举起一盅,“再尝一尝,看时隔多年,味道可还一如往日?”

    关青正待军机相授,闻得此言,不由一愣。双手接过茶盅,只见一片凝碧,盅不见底;低头轻抿,茶水入唇微苦,而喉头浓香萦绕,久久不去——可不正是那梅竹烈茗?

    忽尝此味,不由微微晃神。

    关青自闻《长河吟》而不得教习,便十分留意学庐课罢,竹林间偶然响起的琴音。果然不久,又有一日,诸葛亮独坐幽篁,将周郎旧曲一遍抚毕,斟茶半壶,且饮且思。

    关青便从竹后转出,笑嘻嘻地与先生闲话,一双眼睛四处转转,瞅一瞅这琴,又看一看那壶。

    清风拂面而过,裹着浓郁茶香。关青鼻翼微动,凤目流转:

    “先生曲子不教青儿也罢,茶水分一杯尝尝可好?”

    诸葛亮失笑:“不想青儿小小年纪,倒鉴得好茶。”抵不过小女孩儿娇声相问,便递过自己的盅,为她续上新茶一杯。

    《宅书屋》om

    
猜你喜欢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