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门生》分卷阅读6

    ☆、拾叁

    连着下了几天的雪终于停了。周元嘉带余瑾乘着步撵一起去上朝的时候,只见周围雪白的大地全被初升的朝阳染上了一层金光。

    “余爱卿。这雪景是不是很美?”

    周元嘉的声音把余瑾从神游中拉了回来。他回眸一笑:“禀皇上,臣是在看雪,不过,不是在赏雪。”

    周元嘉不解:“那你在看什么?”

    余瑾眺望远处,忽然胸有成竹地说:“皇上,京城有救了。”

    皇极殿内,等候着的众臣早已议论纷纷。因为国舅樊龙腾的檄文不只是往皇宫里送了一份——他还命人抄写了无数份张贴在大街小巷内,如今这檄文上的内容,早已人尽皆知。

    当众臣看到余瑾出现的时候,都吃惊不小。

    最震惊的,莫过于丞相崔衍。

    周元嘉也不多废话。众臣行过礼之后,他立刻问大家对国舅的檄文有何感想。在那“必杀名单”上榜上有名的人都默不作声。片刻的沉默之后,兵部尚书上前一步:“皇上,依臣之见,如今是隆冬之际,缺草短粮,开战极为不利。就算最后能险胜,必定牺牲众多。如果牺牲十六人的性命可以保天下平安,善莫大焉。”

    余瑾忍不住笑。这位尚书在周博还在世的时候对他百般巴结,没想到先帝走后翻脸翻得这样快。抬头只见周元嘉点点头,说道:“兵部尚书说得有几分道理。你们还有谁要附议的?”

    立刻又有三四个人站了出来。周元嘉嘴角微翘,冷笑说:“很好。既然你们觉得牺牲几个人议和保天下很划算,那么朕就不客气了。”

    他的语气中杀气凛然,众人禁不住打寒颤。

    “来人啊!把这几个人的脑袋砍下来送去给国舅!”

    余瑾惊叫:“皇上!”

    周元嘉这命令太突然,众臣都懵住了。余瑾上前阻拦,“尚书大人这也是为了不伤害百姓,皇上请三思!”

    周元嘉怒道:“这么说你也想议和了?好,朕连你一起砍!”

    余瑾:“……”

    呆若木鸡的兵部尚书和那几个附议的大臣被大内侍卫拖了出去。周元嘉在众臣震惊的目光中站了起来,问道:“还有谁要议和?!”

    “哗”地一声,所有人都吓得齐齐跪下,连连磕头。余瑾要跪下的时候,崔衍忽然一把拉住了他,无声地向他摇摇头。周元嘉走下丹墀,缓缓地从众臣身边走过去。

    “朕,今天要给你们看一样东西。”走到最中间的时候,他从袖中掏出了一张叠起的锦帛,一层层地摊开。

    “先帝出征前,给朕留了一道手谕。说万一途中有变,便打开来看。你们和朕一道看看吧。”

    那锦帛上只写着两行字,却足以令群臣震动。

    “国舅有异心,当慎之。崔衍、余瑾可堪大用,宜信之。”

    的的确确是周博亲笔所书。

    余瑾鼻子一酸。没想到周博竟然想得这样周到。只是他为了提醒周元嘉警惕樊龙腾的这一场折腾,倒是多此一举了。

    周元嘉大声道:“先帝料事如神,早就想到国舅会有反叛的一天。”他说着走到崔衍身边,把那张锦帛递给崔衍。“崔相,余侍郎,先帝的话朕不敢不从。自今日起,你们便是朕的左膀右臂,助朕平定叛乱,不得有误。再有胆敢轻言议和者,斩!”

    余瑾向周元嘉看去,却见周元嘉也在看自己。

    目光镇定,神色从容,青涩的脸上,已隐隐现出一代君王的风范。

    他和崔衍同时道:“臣,遵旨。”

    周元嘉坐回龙椅上,用冷静的声音道:“如今兵部没了尚书,就由侍郎余瑾补上这个缺,节制天下兵马。守城退敌一事,亦由余瑾负责。崔相,你负责安抚城中百姓,严查探子细作,以防有人和逆贼里应外合。退朝!”

    周元嘉令如山倒。退朝之后,众臣便都行动起来,唯恐周元嘉看他们办事懈怠,把他们都当成了议和派。余瑾旋即去了兵部,把将领们都召集起来商议守城事宜。这几年的武选司主事总算没有白当,他一手提拔起来的将领对他自然是心怀感激的,个个都争着要带兵出城杀敌。他一挥手:“不忙。咱们先等一等。”

    商定退敌的计策之后,他进宫复命。

    周元嘉早在那里等他了。听说余瑾求见,一路小跑到门外等他,远远地喊:“余爱卿!”

    急切之情,溢于言表。

    余瑾没来得及行礼,就被周元嘉一把拖了进去。“商议得怎样了?”余瑾一个踉跄,险些跌倒,被他打横扶住。余瑾定定神,“皇上莫急,一切都在按计划进行。臣现在只求皇上一事。”

    “说。”

    “请皇上赐臣尚方宝剑,予臣先斩后奏之权。”

    周元嘉听了,笑说:“我还以为是什么了不得的事,准了。”当即命人取了剑来,郑重地交给余瑾。余瑾跪下,双手捧过,鼻子登时一酸。

    周元嘉给他的,竟是周博生前所用的佩剑。

    他两手颤抖着,把脸颊贴在了冰冷的剑鞘上。剑鞘上镶嵌着的宝石刺得脸上发疼,他也不愿意放开。

    “我知道,你是永远都忘不了他的。”

    周元嘉此话一出,余瑾再也忍不住,大滴大滴的眼泪从脸颊上又淌到剑鞘上。周元嘉安静地看着他,面色悲凉。

    “不过没关系。昨夜我想了一夜,总算想通了。我想取代他大概终究是不可能。但是人心是肉长的。天长日久,我总能在你心里占个一席之地。”

    余瑾喉头哽着,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周元嘉俯身揽住他的肩膀,“你别忘记,他是我的父皇。他不在了,最难过的是我。”

    余瑾恸哭失声。

    周博离开了许久之后的第一次。

    ☆、拾肆

    之后的一天是余瑾一生中过得最艰难的一天。

    周元嘉听从了他的建议,到了天黑时分,才把兵部尚书和那几个附议的大臣的人头送到京城三十里外的樊军营内,意在告诉樊龙腾:咱们还是开打吧。

    樊龙腾果然震怒,下令全军整装,第二天拂晓时分攻城。

    然而有件事情改变了樊龙腾的计划。

    ——他手下的兵士在暮色中射下了几只信鸽。这些鸽子的脚上,无一不绑着周元嘉调动各地兵马进京勤王的命令。

    樊龙腾心知京城城墙坚固,粮草充足,虽然里面只有三万兵马驻守,但如果他们坚壁清野,拒守不出,撑个十天半个月的没问题。等外援一到,便可里应外合,他的皇帝梦也就到此为止了。

    他决定连夜出发,围城突袭。料想京城内必然已经人心慌乱,防备疏松,他十万大军一鼓作气冲上去,必能一举攻下京城。

    樊龙腾只用了两个时辰的时间就把全营的士兵都集结起来,并许下诺言:一旦起事成功,所有人都赏银千两,加官进爵。

    樊龙腾筹备已久,士兵们也都精神振奋。他亲自骑马率领大军向离樊营最近的朱雀门开拔。本以为一路过去绝不会遇敌,谁知才走了几里路,竟然看到一队兵士列手持火把队候在路上,为首的竟是个手持长剑的白裘书生。

    他认出来了,那是新任的兵部尚书余瑾。

    樊龙腾禁不住仰天长笑。书生上阵,周元嘉这不是白白地把京城拱手送到他跟前么?他笑完了,得意洋洋地说:“余瑾!本帅手下不杀无用之人,你现在就带人投靠了本帅,本将保你一世荣华富贵!”

    余瑾策马后退,惊慌失措地大喊:“撤!快撤!”数百人齐齐转身,一眨眼就逃出去一箭地远。樊龙腾打马追上:“走!咱们就先拿那个小白脸祭旗!”

    身边有人提醒他:“大帅,当心有诈!”

    樊龙腾笑说:“有诈又何妨,几个跳梁小丑,能耐我何?追!”

    大军黑压压地巡着余瑾逃去的踪迹全速追赶。人影幢幢中,只见余瑾那雪色的白裘在火光下若隐若现。樊龙腾追得心焦,索性自己拉起弓,搭上箭,一箭朝余瑾射去。

    放了箭,余瑾却不见了踪影。前方探子回报:“禀大帅,他们从前面的一个村子里穿过去了!”

    樊龙腾点点头:“继续追!”

    前面的村庄倒是个大庄子,一条路贯通东西,是由樊营到京城的必经之地。樊龙腾率大军长驱直入。待得要出村时,前方忽然一阵火光冲天,身后的队伍中爆出声声人马的惨叫。

    出村的路口竟然被一道厚厚的火墙栏住了。走在最前面的马匹受惊回奔,顿时把整齐的队伍冲得四散。正当樊龙腾怒吼着要士兵们镇定迎敌时,忽然有无数点着火的箭从路边村舍的墙洞中射出。散落漫天火雨。樊军本来就是整整齐齐地列队前行的,那些箭一射一个准。再加上庄中的路面上铺着厚厚的稻草,火箭落下点燃稻草,整条路一眨眼的功夫就变成了一片火海。樊军人仰马翻,队伍也全乱了。

    当樊军的士兵们想要突围而出时,他们才猛然发觉——庄内所有的巷道都早已经被堵得严严实实。而堵着路的东西,是一堆堆浇了火油的柴禾。

    樊军死伤数千。当樊龙腾在左右护卫下左冲右突,好不容易从一片火海中冲出来时,却连一个禁军的影子都没见着。

    樊龙腾大怒,纠集余部,直奔朱雀门。他们在路上一路小心,却没再遇见偷袭的禁军。等到朱雀门下时,才惊奇地发现,整座个京城的城墙上竟覆盖了厚厚的一层冰;就连城墙下的地面上也覆着厚厚的冰。攻城的步兵还没走到城墙跟前,就已经跌得东歪西倒。

    他们不得不用刀剑先劈开地上的冰层再向前。可是当他们好不容易到了城墙跟前时,却又立刻乱成了一团。

    原来城墙上源源不断地有利箭射下。利箭中竟然还夹杂着冰冷的水珠,城边更是有瓢泼大雨般的冷水兜头泼下。此时正值隆冬,水泼到哪儿都会迅速地结冰。兵士们穿着厚厚的铠甲再给冷水一浇,登时冻得哭爹喊娘,连滚带爬地往后跑。樊龙腾怒吼着连杀了几个后退的士兵,他们才又百般不情愿地继续往城头射箭,架起云梯爬城。可是那城墙上冻着的冰滑不溜手,一粘上还要冻掉一层皮,谁敢攀上去?

    《宅书屋》om

    
猜你喜欢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