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孤之后复孤独》三弓床弩固城防

    郭靖黄蓉二人无事是便翻阅典籍,历览前贤国与家,越翻书越觉得唐太宗了不起,越觉得唐太宗那三句著名的论断是至理名言。

    唐太宗是经历了多少,思考了多少,才总结出“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这些千古流传的名言的。

    郭靖黄蓉读书可不是为了学习名人名言,那可是为了破敌的。要对付蒙古人,就必须要有远程打击武器,襄阳城的守军多是步兵,步兵所掌握的远射兵器,除了一般的弓弩以外,再无其他。

    郭靖的书房里摆放的多是一些信件,还有一些兵书战策,经史子集之类的少之又少,两个人不大会功夫就翻看完了。

    黄蓉猛然间想到,如果真要有所发现,还是得翻一翻黄药师留下的那些书。在黄药师去世后,郭黄二人守孝三个月就离开了桃花岛,程英带着几个仆人在那里守了整整三年。

    这三年时间里,程英把黄药师的遗物齐齐整理了一遍,每逢郭靖黄蓉派人来桃花岛送信,程英就会托来人带一些东西回去。三年守孝期满,黄药师的遗物也大都送到了襄阳城。

    黄蓉让程英帮忙在黄药师留下的那些书里,寻找一些有关兵器制造的书,程英对这些东西,可谓是了如指掌。其中有一本曲灵风潜入大内偷出来的《武经总要》,记录有一种重型远射兵器,即利用复合弓的床弩。

    床弩,又称床子弩,它是在唐代绞车弩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将两张或三张弓结合在一起,大大加强了弩的张力和强度。张弩时用粗壮的绳索把弩弦扣连在绞车上,战士们摇转绞车,张开弩弦,安好巨箭,放射时,要由士兵用大锤猛击扳机,机发弦弹,把箭射向远方。

    《武经总要》里记录的这种使用复合弓的床弩有种,可以依弩的强弱和射程分为两类。

    一类是双弓床子弩,上面装有两张弓,分别置于粗大的弩臂前端和后部,两张弓相对安置,发射时,先用一条两端带钩的粗大绳索,一端钩住弩弦,另一端勾住绞车的轴,然后用五、七个或十余个战士合力绞动绞车,把弩弦张开,扣在机牙上,专管装箭的弩手负责安好弩箭,并瞄准目标。

    放射时,单凭人手的力量是扳不动扳机的,要由专管发射的弩手高举起一柄大锤,以全身力气锤击板机,于是巨大的弩箭便呼啸着飞向敌方。

    这些床弩所发射的箭很粗大,箭镞是扁凿形的,所以叫“凿子箭”,射程约为一百二十至一百三十五步。

    另一类是三弓床弩,较前一类更强大,射程也远一倍。弩臂上的三张弩弓,前端安两张,后面装一张,也是前后相对安装。

    由于这类床子弩力量更强,所以又叫“牛弩”,表示用头老牛的力量才能拉开它。用人力开弩,一般需二十至一百人,一般射程在二百至三百步,即三百七十至五百六十米左右。

    三弓床子弩使用的弩箭更为巨大,有粗壮的箭杆和铁制的箭羽,前端装有巨大的三棱刃铁镞,因为它的大小和一般士兵使用的长枪差不多,所以又叫“一枪三剑箭”。

    另还有一种次三弓床弩,所用箭名称叫“踏橛箭”,其功能在于攻打敌方城堡时,将粗大的箭射向敌方城墙,使弩箭的前端深深插入墙内,只留半截粗大的箭杆和尾羽露在墙外,攻城的士兵在己方的掩护下可攀着这些射插在墙上的巨大箭杆登上城墙,攻陷城池。

    于是,这种巨大的弩箭又成了攻城者攀登的踏橛,因此这些箭又有了“踏橛箭”的名称。

    所幸《武经总要》里面绘有床子弩的图形,郭靖黄蓉大喜,赶紧找来军需处的负责人,让他们照着图造一些样品,试试威力。

    《武经总要》还记载床弩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威力的冷兵器之一,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代。由绞盘上线,射程较远,但是由于精准度不佳,所以一般采用大规模齐射的战术。

    床弩大规模普及使用是在汉朝,《后汉书陈球传》记载,在一次战争中,陈球曾“弦大木为弓,羽矛为矢,引机发之,远射千余步,多所杀伤“。

    而在宋朝,这种武器也曾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最出名的一次,是斩杀辽国的主将萧挞凛。宋军实现了一次远距离射杀任务。

    宋真宗景德元年,辽国发兵南下,以收复瓦桥关失地为由,深入大宋境内,遭到了宋朝军民的顽强抵抗。

    辽军一开始进攻并不顺利,最终萧挞凛和萧观音奴两人攻破祁州,萧太后率军与其会合。之后合力攻击冀州、贝州,最后拿下德清后,辽军兵临澶州城下,包围了澶州城。

    当时的皇帝宋真宗在宰相蔻準的劝说下御驾亲征,带领文武百官抵达澶州。澶州之战非常重要,如果失败,赵宋王朝就会断送。

    能否赢得战争的胜利,一直是守城将士的重要任务。在城外的是辽军主将萧挞凛,或许运气在宋朝这边,在澶州城墙上,装备着三弓床弩,这种威力巨大的重型武器,它的作用可不容小觑。

    当时辽军士气高昂,宋军这边却异常低迷。守城将领张环,想到了一个计划:斩首行动。要实现这个计划,必须是要依靠城墙上的这些三弓床弩。

    某日清晨,萧挞凛带着数十轻骑,在距离澶州城六百步外观察情况,六百步,绝对是远距离,一般的弓箭根本射不到这么远的距离,萧挞凛自以为这样会很安全,不必过分担心。

    他却没有料到一个针对他的斩首计划早已展开,当宋军发现萧挞凛的时候,所有的三弓床弩一起瞄准了他,张环一声令下,城墙上的所有的三弓床弩发射出来的箭矢直奔萧挞凛而来。

    面对突如其来的袭击,萧挞凛头部中箭,最后死在三弓床弩的箭矢之下。萧挞凛是历史上三弓床弩击杀的地位最高的人物,它创造了一个军事史上的奇迹。

    萧挞凛的死,奠定了宋军澶州之战的胜利。之后宋辽在澶州订立合约,史称:澶渊之盟。至此两国战火平息,当然还有各种原因,导致辽国选择平息战火。

    先进武器在战争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凭借它就能发起针对敌军统帅的斩首行动,可以决定战争的胜负。

    《武经总要》可谓是郭靖的及时雨,帮郭靖解了燃眉之急。他一天之内去了军需处七次,恨不得就坐在那里等,非要看看这三弓床弩到底怎么样。

    皇天不负有心人,用了整整两天两夜,三弓床弩的弩机终于造出来了,弩箭也打造了一些。

    驽箭用坚硬的木头为箭杆,以铁片为翎,称“一枪三剑箭”,发射箭杆相当于发射一杆长枪,郭靖喜形于色,令兵士们集合,就在军营外的空地上让这“三弓床弩”一试身手,众将士皆擦亮眼睛,想看一看这神秘武器到底威力如何。

    郭靖一声令下,五十名兵士齐上阵,不大会功夫,就发射了一支箭,不对,应该是一杆枪。当郭靖听到本次发射距离超过百步的消息时,惊得目瞪口呆。如果数十台这样的床驽一齐发射,威力是相当可怕的!

    若是近距离发射,则可以直接钉入到城墙里面,齐射的时候,成排成行的“踏橛箭”牢牢地钉入城墙,攻城兵士可以藉此攀缘而上,攻占城池。

    郭靖本来是要造防御武器,结果意外发现这三弓床弩还是攻城利器。以往与蒙古大军作战,只需要据守险要,再派出小股部队骚扰或者偷袭,要么断敌人粮道,要么烧敌人粮草,还有一次是杨过出手,打死蒙古大汗。虽然襄阳城守军兵力不占优势,却总能化险为夷。

    郭靖一生打仗很多,战场上吃亏却很少,这次是他吃的最大的一次亏。“吃一堑长一智”,郭靖绝不是那种不长记性的人,他也绝对不会容许自己这样的错误再出现。

    成吉思汗时期的蒙古勇士拥有锋利的弯刀、熟练的骑射术以及矫捷的骏马,蒙古勇士凭着这三样东西驰骋在草原之上,横穿东西大陆,令敌人闻风丧胆。

    但是在襄阳城下,他们还从来没有占过便宜。不可否认,早期阶段的蒙古军队攻城能力确实比较孱弱,作为草原游牧民族,他们常常为了争夺牧场,而同其他草原民族作战,并不经常去进攻农耕世界的城市。

    因此,无论是攻城经验,还是攻城用的武器,都有明显的不足。但是,随着臣服于蒙古铁骑弯刀下的农耕世界的城市,而且蒙古人网罗的人才越来越多,缴获的攻城武器也越来越多,并且那些富有智慧的工匠们,也为蒙古人打造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攻城武器,以前的那些不足之处逐渐得到弥补。

    蒙古人在战略方面越发的经验充足,他们会先攻打那些弱小的郡县,当这些郡县被攻下后,他们会疯狂掠夺一切资源,并且将劳动力和俘虏集合起来,接着蒙古人会押着这些人去攻打那些大城市。

    这些劳动力和俘虏往往会有数万人,甚至更多,蒙古人按照“十进制”的原则,将他们每十人分为一组。每个蒙古人管理一组,指使他们运输粮草,挖掘土石,将要进攻的城市外面的壕沟填平。

    如果谁敢反抗,或者不认真完成蒙古人要求的工作进度,蒙古人就会毫不犹豫地将这一组人全部杀死,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迫使他们服从命令并且加快进度。

    还有一部分俘虏会被当作“箭头饲料”,这是蒙古人当时的用语。这些俘虏被蒙古人强逼着赤手空拳去“攻城”,以分散守城士兵的注意力,以此来减少蒙古大军的伤亡。还有一部分俘虏会被要求挖壕沟、破坏城墙、以及做蒙古人的人肉盾牌。

    蒙古人躲在这些俘虏身后,让他们替自己挡住城墙上射下的箭。这些可怜的俘虏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死在城上守军的弓箭之下,二是死在蒙古人的屠刀之下。

    蒙古人甚至将腐烂的尸体也抛射进城,借此引发瘟疫。总之一切能抛到城中的东西,他们都会试试,甚至还把感染传染病的黑老鼠装进瓦罐中抛射进城。

    在攻打巴格达时,蒙古人将死者身上的脂肪溶解成油,这些油被装入瓦罐中,点燃后抛进城中,这种油很难扑灭,破坏力很大。

    蒙古大军攻城略地的经验越来越丰富,手段也越来越多样,他们是蓄谋已久,而且想毕其功于一役。

    郭靖等人却习惯了用以前的方法去对付蒙古人,总以为只要技高一筹,谋划到位,胜利就会属于自己。可是他没有料到敌人进步太快了,也太强大了。
猜你喜欢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