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孤之后复孤独》英雄热血祭苍茫

    吕文焕极不情愿地带人去包抄襄阳城的后路,路上走的特别慢,这就给郭襄等人离开,留下了足够的时间。

    原来这是阿术故意安排的,让其他人去围堵襄阳城,他们必然会将出城的人赶尽杀绝。而让吕文焕去,既可以给出城的人一条活路,又能让吕文焕借此机会立下功劳,以后更好地在蒙古军中做事。

    吕文焕毕竟是自己主动投降了敌人,确实理亏呀,所以围堵襄阳时,他的态度非常消极。蒙古军对所有抗拒之人都不会手下留情,何况是对他这个坚守六年,杀了无数蒙古人的大宋名将。

    后来的吕文焕总体来说混得还不错,忽必烈对他一直相当的客气,还派他参加了不少对外作战。甚至有人诬告他意图谋反的时候,忽必烈想都没想,就判了那个人诬陷罪。

    其实在宋朝时,吕文焕的官阶并不高,守襄阳时他仅为知襄阳府兼京西安抚副使,他出身宋末著名的武将团队吕氏家族,在镇守襄阳以前也曾经略过贵州地区,还在鄂州、四川等战场与蒙古军作战,累建功勋,皇帝给他的嘉奖令中评价甚高。

    当时吕文焕并不是京湖战区的最高统帅,最高统帅是吕文德,也是吕氏军事家族的一员。

    吕文德虽对宋守土有功,但过于贪财且目光短浅,在襄阳之战中,他至少犯了两个错误,一是为小利而同意蒙古人在襄阳城外设置榷场做买卖,后来竟然同意他们筑城墙于襄阳东南,致使后来南北援军受阻城下。

    吕文德所犯的另外一次错误是蒙古人已围困襄樊,并筑寨以作长期之备,吕文焕报吕文德请求趁蒙古筑寨未成之时,夹攻破敌。

    但吕文德不听,自持“兵储支十年“而否决了吕文焕的提议,直接导致襄樊被蒙古大军围得水泄不通,史载,听说他这种说法后,蒙古军中“识者窃笑之“。

    吕文焕对他这两次重大失误是有清醒认识的,不厌其烦地劝了好多回,但无奈吕文德根本听不进去他的话,他也只能暗自伤怀。他也曾六次主动出击,想突出重围,但均无功而返。

    其实当时大宋朝庭也对襄樊战事十分地看重,曾组织过不下十次增援,总兵力超过三十万人,但所有这些增援的人马,都没能总冲破蒙古大军设在城外的壁垒,甚至连一次战胜的纪录都没有,吕文焕只能“南望恸哭“。

    在他做了所有的努力,他可以死,但是他不能看到身后这一片土地上的百姓,如同樊城那般,成为死寂一般。所以最后在确认不会动百姓的情况下,他和儿子一起,打开了他们曾经不想放弃的城门。

    为了不让更多的百姓受害,他主动请命,去劝服他的同僚。忽必烈确实用了很多宋的官员,百姓也都重新过上安稳的生活。

    一说起投降叛国的人,世人对他们大多都是鄙视的态度。在很多时候,这些人可能一辈子都抬不起头来,甚至还会影响后世人对于他们的看法。

    对于忠心耿耿的忠臣,那些投降的人更是让人产生厌恶。在很多人都眼中,这两类人是不可能共存的。不过,在有些时候,可能这相反的两种人,都是会发生在一个人的身上。

    吕文焕就是那个让人感觉十分矛盾的人,他曾经也想做一个忠臣,成为大宋王朝的顶梁柱,为大宋王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是现实面前,理想总是不堪一击,他最终成为了自己也看不起的那类人,迫不得已的。

    不管他吕文焕怎么样,他前途如何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郭靖黄蓉夫妇二人仍然没有放弃襄阳城,仍然在抵抗着如潮水般冲进来的蒙古人。

    他吕文焕可以投降蒙古人,郭靖绝对不行,母亲李萍为了让他保全民族气节,宁愿一死,也绝不让他为蒙古人所驱使,去替他们攻打大宋。

    为了替父报仇,他独自南下,从此开始了一段传奇般的经历,在性格方面,他有些呆、傻、蠢、木讷、不善机变,可那只是表面现象,后来的他越来越沉稳,逐渐演变到以不变应万变。

    他所表现出来的以”仁“为核心的质朴厚道,在中原武林几乎人见人爱,许多武学大师都愿意教他武功,这是他习武的内在基础和优势。

    在武学方面,他表面上看起来是记忆差,反应慢,接受愚钝,学不会精巧招式,可是他也有自己独特的优势,既然精巧的招式无法熟练掌握,那就根据自身的条件寻求转变,不如择其能学而学,用心专一而不贪多,持之以恒而能循序渐进,以勤为径而终能从渐悟到顿悟的大智若愚的武学境界。

    可是空有武学境界,郭靖是不可能成为大侠的,他明白“天下为怀,苍生为念”才是侠的最高理想。

    在民族冲突极其尖锐时,他把人民的苦难放在第一位。他的仁心义胆,是以天下百姓的生死存亡,与民族国家的安危祸福为念,从而大义凛然,大气磅礴。

    而且这样一位大英雄令人钦佩之处,不仅在于他战胜了自己天生的资质愚钝,他以博大的胸怀与坚强的意志,练成的绝世武功;而且在于他超越了一己的私家恩怨,成为了一个奋不顾身,甚至可以说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挽救民族危亡的大英雄。

    郭靖的一生,是毫无缺点的,是极度完美。他对父母孝,对国家忠,对爱情贞,对朋友义,对子女爱。

    连杨康这样的坏蛋死了,他也会耿耿于怀,亲自为杨康的儿子取名为“过”,取字为“改之”,希望杨过和他一样。

    郭靖是大侠,不但在江湖上称侠,而且为国为民,侠之大者,万民称颂。郭靖对敌时,虽死不屈,一生之中,未曾玩过半点花样,说过半句假话,行过半点诡诈。

    可是现在襄阳城大门已经被人打开,他也只能全力抵抗,由于实力过于悬殊,郭靖与妻子黄蓉很早意识到襄阳城终会失陷、大宋王朝迟早将灭于蒙古人的手中,他们既不愿意开门投降,也不愿意弃城而走,经过深思熟虑,夫妻二人决意城破之日,以死殉国。

    破虏想起父亲曾经屡次对他耳提面命,不厌其烦地讲家国大义,讲为国为民,如今的他,正在眼睁睁地看着年过半百的父亲,在这已经沦陷的襄阳城,与源源不断的蒙古大军殊死搏斗,明知不敌却誓死不退。

    以往的蒙古发起冲锋之前,会派出弓箭手,朝敌军疯狂射箭,可现在看到对面的人是郭靖,没有人愿意用弓箭射向他。

    忽必烈非常敬重郭靖的为人,屡次三番地想劝郭靖不要与自己对敌,他很想好好地替父亲去照顾郭靖,哪怕他不愿意为己所用,看在他与父亲托雷结拜的份上,也断断不会难为他。

    蒙古大军虽然与郭靖敌对多年,但是郭靖侠义为怀,武功盖世早已传遍蒙古,所有人都很敬重他。破虏看到蒙古人虽然进了襄阳城,却不再把弓箭作为进攻手段,心中早已明白了一二。

    他转身对郭靖道:“父亲,蒙古人有意保全你的性命,我们不如就此撤离,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以后竖起义旗,再伺机而动,夺回襄阳也未尝不可。”

    郭靖听了破虏的话,心中甚是酸楚,想起自己多年经营,苦心孤诣才有了“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这般的感悟。

    这时的郭靖早就已经热泪盈眶,他也没有像以前那样义正辞严地去跟破虏讲人生理想,讲家国大义,现在不是掰扯这个的时候。

    他想了许久,才转身指着身后的人说道:“我多挡蒙古人一会,能够突围出去的人就会多几个,我们撑得越久,他们活下来的希望就越大。”

    破虏何尝不懂父亲的心思,郭靖将范文正公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一直挂在心上,范文正公的人生信条他一直都铭记,他也结合自身实际,将“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发扬光大。

    整个中原武林,都知道有郭靖这样一个江湖人士,以高超的武艺和大公无私的品格让人折服,情愿随他一起义守襄阳。

    多年坚守,襄阳城已经与郭靖融为一体,深深地打上了他侠义的烙印。江湖人称去襄阳的人不知道郭靖,跟没去一样。连丐帮、全真教都愿意倾巢而出,这两个可是江湖上响当当的大门大派,小门派更是不胜枚举。

    眼见襄阳城危急,各个门派掌门人很早就把掌门信物托付给可靠的人,并立下重誓,如果掌门人战死,由门下辈分最高的人接任,如果本门全军覆没,则由受托之人接任掌门,各大门派选定的传信人都在蒙古人没有合围之前,被郭靖派人送往各自的大本营。

    在各大门派确保本门传承无忧之后,所有人都在郭靖面前请愿,愿随郭靖鞍前马后,至死方休。

    破虏看着父亲与那些江湖人士,虽不拿朝廷一分一毫的俸禄,却为这个国家,为天下苍生抛头颅洒热血,既然不能守住襄阳,那就血祭苍茫。

    此时此刻的郭靖,身后有黎民百姓,身前有蒙古大军,身边有亲人战友,他不孤独!
猜你喜欢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