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孤之后复孤独》第九章川人文武全辉煌

    独孤信和杨逍用了不到两个时辰,就买齐了所需的物品。杨逍却一直念叨着那句咒语般的话,非常不高兴地跟着独孤信走着,独孤信到哪他就到哪,独孤信买什么他也没意见。

    眼看天色将晚,独孤信觉得腹中饥饿,便和杨逍二人在街边摊每人吃了两碗打卤面,吃罢面,付了钱,就往客栈走去。

    一回到客栈,独孤信就开始打理行装,而杨逍也没有多说话,倒头就睡。独孤信打理完行装,自己在窗前坐了一会。

    其实成都离峨眉山并不远,也就三百里路。只要有人来成都,必然会想办法去一趟峨眉山或者都江堰,如若没有成行,要不然这天府之国算是白来了。

    可是独孤信和杨逍到成都这么多天,先是遇城中戒严,好不容易解除戒严,又遇到天降大雨,他们本来打算去看一看的地方,许多都没机会去。

    独孤信想起来曾经柳贯先生给自己讲过,四川史称巴蜀,简单说就是巴国和蜀国。巴国多山,山民靠打猎为生,所以大部分都比较彪悍;蜀国多水,人民钓鱼为生,一般都比较安静,安静就容易让人思考,出文人,所以说这“巴”、“蜀”要是能安安稳稳的搅合在一起,就绝对能文武兼备(但是历史这两地还真是纠葛不断)。

    也正是这样的一个文武兼备造就了一个在历史不可忽视的“天府之国”。前朝大将虞允文,就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将星。对于虞允文的事迹,独孤信可谓是耳熟能详。可以说没有虞允文,大宋王朝的历史很有可能会改写。

    绍兴三十一年,金海陵王完颜亮统率金军主力越过淮河,进迫长江。两淮前线宋军溃败,金军如入无人之境。

    虞允文时任督视江淮军马府参谋军事,被派往采石犒师,正值金海陵王大军图谋由采石渡江。原来负责督军的主帅李显忠还未赶到,虞允文见形势危急,便亲自督师,向当时军心散漫的士兵演说:“若金军成功渡江,你们又能逃往哪里现在我军控制着大江,若凭藉长江天险,为何不能于死里求生何况朝廷养兵三十年,为什么诸位不能与敌血战以报效国家”

    这番演说成功地把士兵团结起来,并大大振奋了军心。他随即把散处沿江各处无所统辖的军队迅速统合起来,以一万八千兵力与十五万金军决战于采石矶,结果大败金军,赢得了著名的“采石大捷”。

    随后,金海陵王移兵扬州,虞允文又赶赴镇江府阻截。完颜亮见渡江失败,逃往扬州。进攻其他地方的金军也被宋军打退,完颜亮不禁大怒,在进退无路的条件下,孤注一掷,下令金军三天内全部渡江,否则处死,这促使其内部矛盾激化。十一月下旬,完颜亮被部下所杀。金军退屯三十里,遣使议和。虞允文在南宋朝野下获得极高声誉。

    绍兴三十二年,虞允文被朝廷委任为川陕宣谕使,并与大将吴璘商议收复中原的大业,再次北伐中原,吴璘攻克凤翔,收复巩州。金国整治兵马想要争夺陕西新复州郡,于是蜀中方面想要放弃这些地方,虞允文则认为不可。

    后宋孝宗即位后,因保守派史浩、汤思退的进言,认为偏安一隅较为适合当时情势。因此要求前线宋军退兵。乾道元年,虞允文被召回临安,任参知政事兼知枢密院事。乾道三年四川名将吴璘死,虞允文接替他出任四川宣抚使兼知枢密院事,积极整顿正规军和民兵,减缩军费开支。

    乾道五年八月,拜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他大力提拔贤良之士,如洪适、汪应辰。

    乾道八年,虞允文改任为左丞相兼枢密使,授特进。但他随即要求镇抚四川,以图光复大业,同年秋,授少保、武安军节度使、四川宣抚使职务,封为“雍国公”,命其再度赴四川总理军政事务。

    他在到任一年多的时间里,不断筹划由四川出师北伐,以图光复中原,最终积劳成疾,淳熙元年因病逝世。宋孝宗诏赠虞允文为太傅,谥忠肃。

    若论起文人来,四川是群星璀璨。这里出的第一个状元是范崇凯,唐玄宗开元四年丙辰科状元及第,大魁天下。范崇凯“善属文,下笔千言立就”,文思十分敏捷。其弟范元凯与之齐名,时称“梧桐双凤”。

    川东北的阆中更不得了,阆中素有“泰蜀孔道”、“巴蜀要冲”之称。历史,这里不仅孕育出《太初历》、浑天仪的创造者落下闳,父子天文学家任文孙、任文公,祖孙天文学家周舒、周群、周臣和历史学家、《三国志》作者陈寿的老师谯周,以及南宋骁将、岳飞爱婿张宪等历史名人。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诞生了五个状元。他们是唐德宗贞元七年辛未科状元尹枢,唐宪法宗元初八年癸已科状元尹极,宋太宗端拱二年已丑科状元陈尧叟,宋真宗咸丰三年庚子科状元陈尧咨,宋哲宗元祜六年辛未科状元冯涓。唐宋两朝的五名状元,使阆中在四川的文化事业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可无论四川出多少状元,无论出多少当官的,在有宋一朝,人们提起四川人,首屈一指的便是苏家那父子三人,时人称之为“三苏”。

    三苏是指宋朝散文家苏洵(号老泉,字明允)和他的儿子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为苏东坡)、苏辙(字子由,自号颍滨遗老)。

    宋仁宗嘉定初年时,苏洵和苏轼、苏辙父子三人都到了东京。由于欧阳修的赏识和推誉,他们的文章很快著名于世。士大夫争相传诵,一时学者竞相仿效。

    “三苏”并称始见于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该书卷四“才识条”说:“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苏也。”

    比起两个儿子来说,苏洵算是大器晚成的类型。他二十七岁才开始发奋读书,没过多久就考中了进士。

    就连儿子苏轼晚年回忆起父亲的时候都表示,如果不是受到父亲的影响,自己也不可能不到二十就能够通晓经史。

    苏轼号东坡居士,是历史有名的词人、诗人、散文家,其诗词风格豪放不羁,留下来的传世名作数不胜数。

    苏辙跟哥哥同一年考中进士。大概也是受到父亲和兄长的影响,苏辙也是个很有文学天分的人,不过比起在文学领域的成就,苏辙在官场的作为更大一些,他曾官至宰相。

    在苏洵的《名二子说》中,苏洵解释了儿子苏轼、苏辙名字的来由,轼,指的是古代车子的把手,意为告诫苏轼,要懂得谦虚谨慎、做人低调;辙,指的是车子走过的道路,意为告诫苏辙,做人要沉稳、识大局观。

    苏家父子三人横空出世,使灿若星辰的两宋文坛顿时因为他们而显得黯然失色。他们三个人无论是诗词还是散文,均是当时文坛翘楚般的存在,甚至连书法、绘画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

    独孤信一个人坐在那里,想了很多,想着那些历史有名的文臣武将,想着历史那些出自四川的名人,他们通过蜀道,到长安见天子,去东京考功名。

    想着想着,独孤信就慢慢觉得累了,他闭眼睛不一会儿就睡着了。
猜你喜欢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