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孤之后复孤独》第二百七十四章世人多是假善良

    谢驰一介读书人,也没有真正在江湖闯荡过、历练过,根本不知道习武之人的那些习性,更不知道所谓的江湖规矩。

    在他的心目中,习武之人最喜欢的就是恃强凌弱,展示自己的武功技巧,殊不知,江湖还有“仁者无敌”的传说。

    因为仁爱之人的心目中根本没有对立的思想,更没有丝毫伤害之心,他们能以慈悲大爱对待其他一切生命,所以生存在没有敌人的世界中,正是孟子提出的“仁者无敌”之境。

    《道德经》中说:“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避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道德经中说,明道之人,能参透生死大事,爱护他人生命如同自己的生命一样,不会被恶人和猛兽伤害。

    民仁,则国安康。仁,即仁爱,仁慈,是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之一。“仁”字左边为单人旁,右边一个二字,代表仁爱是两个人或多个人的关系,能爱人,即为仁。

    梁惠王向孟子请教治国图强的方法时,孟子给出的策略,就是要施行仁政,百姓是国家的建设者,国家的强大靠的是百姓的强大,如果一个国家不能得到百姓的支持,那么便像一座危墙,倾覆只是时间问题。孟子的原话是这么说:“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秦国、楚国那些执政者剥夺了百姓的生产劳作时间,让他们不能农耕种地来赡养他们的父母,父母挨饿受冻,妻离子散,他们让百姓处于水火之中,大王您如果去征伐他们,谁会站出来抵抗你呢所以施行仁政是无敌于天下的,大王请不要怀疑。”

    历史的明君数不胜数,各具优点,但他们无一不以仁治天下,而像商纣王这种君王,虽有开疆扩土的功绩,但是残暴的统治让其失了民心,最终导致亡国。

    独孤信道:“民仁爱,则国安康,如果我们都能够学习仁道,以仁爱待人,那么世会少很多的纷争,就不会有生灵涂炭这样的事情发生,人间惨剧也不会演。”

    谢驰对于“仁”也有着自己的理解,只是他对于习武之人的刻板偏见一直保留着,并没有把习武之人和孟老夫子所宣扬的“仁者无敌”联系在一起。

    石猛却深谙此道:“道德经中还有一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很多人把这句话理解为天地不仁慈,把世间万物当作没有生命的贡品,这其实是他们误解了,这里的‘不’指的是不感情用事,顺其自然,‘仁’指的是一视同仁,天地对待世间万物都不会感情用事,对一切都一视同仁,就像纸扎的贡品一样。天地对待万物的态度就是让他们自然生长,不管最后成为什么样子,都是他们自己的事情。世间的智者都应该像天地学习,对待万物无所偏爱,任其自然,外物的好与坏都与我无关,自然就会达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

    谢驰这才恍然大悟,一拍脑门道:“不管是孟老夫子所说的仁者无敌,仁爱待人,还是《道德经》所提出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对万物一视同仁,前者的‘仁’是君王的治国之道,民众的安康之道,后者的‘仁’是待物之道,顺其自然,两者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其中的奥妙无穷,揭示了人生真理,仁道,就是通往人生之巅的捷径。”

    独孤信笑道:“原来谢大哥道行如此之深,读书人喜欢自己宣传自己,喜欢咬文嚼字,根本看不惯习武之人标榜的‘仁者无敌’,实际所有的人都是一样的,都希望能对任何人、任何事情平等对待,这种平等可是非常宏观的,是天下间万事万物间的大平等。”

    石猛笑道:“扯远了吧!比个武海比到天下间所有的人和事了,你们两个探讨的还真深奥,还真是我想都想不到的。我只是关注独孤兄弟的为人处世,我只是在意他的武功修为,如果他真的能够比武得胜,把这丐帮帮主之位给夺过来,真真正正地把沉沦了多年的丐帮给发扬光大,让丐帮重新在江湖成为人人敬仰的天下第一大帮。”

    谢驰笑道:“独孤兄弟这个宝咱俩押定了,我们对他的期待都是一样的,都希望他能成功,能够扛起反抗蒙古人的大旗。”

    独孤信笑道:“本来我自己并没有那么多的想法,让你们这云里雾里的说着,把我都搞糊涂了。我哪里有你们说的那些想法,哪里有那么伟大的人格啊。只是从小到大都坚持这样的做事风格,为人处世还是以和为贵的好,无论何时,无论何地,都要有一颗友善之心,无论对谁,都保留一份善意,这样的话朋友就会越来越多,自己的路也就越来越好走,不至于与人交恶,影响自己以后的事情。”

    石猛道:“曾经我也想想独【】孤兄弟一样,做一个心地善良的明亮少年,认为身为一个人,要有一颗干净的心,要有一颗善良的心才能不被世俗恶事所污染,才能不被钱财名利所诱惑,才能善良的做人,真诚的待人。可是最终现实狠狠地教训了我,让我认识到人世间其实善良的人最容易受伤。”

    谢驰道:“其实善良的人容易受伤,不是因为别人伤害了自己,而是因为自己考虑别人的感受比考虑自己的感受更多一些。许多‘心善’的人,并不是心甘情愿地想要做出什么所谓的‘义举’,拥有这样高尚的品格的人毕竟是少数。更多的人则表现出:面对别人的请求时,却不知道如何拒绝,认为拒绝了别人,便是一种罪过。而当自己有求于别人时,又十分害怕遭到拒绝,因此这类人为了迎合他人往往费尽心思。这样的人过于在意他人对自身的评价,而不是关注自我感受,是一种病态的处世方式。这类人的内心一般十分敏感,别人任何异常举动都会引起他们内心的过度反应,不断检查自身是否做错了事情,同时会为自己的一些错误行为反思很久,并且长期处于不安的状态。就算们受到了他人的伤害,也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选择隐忍,因为他们害怕因为自己的反抗而导致他人的不满。”
猜你喜欢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