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容》分卷阅读688

    部将不许出战,牢牢守住城池,牵制汉军兵力。

    同时,派人给豫州的秦玸送信,严守颍川,预防汉军声东击西。

    交战之初,双方就陷入拉锯。

    秦军占据地利,汉军则有兵力优势。一时之间,谁也奈何不了谁。

    并州刺使投汉,本欲带兵南下,对彭城两面夹击。不料想,冀州刺使突然发兵,声称要讨逆。

    随着战事进行,并州刺使渐渐发现,冀州刺使未必如表面上忠于长安,背后或许另有盘算。只是战况激烈,彼此胶着,一时之间猜不出对方真意,唯有压下莫名的念头,集中全力应战。

    从七月底到九月初,随着汉军北上,秦国境内的并州、冀州以及荆、豫、徐三州先后燃起战火。

    战事不断加剧,凡军队交锋之地,百姓要么从军,要么拖家带口南逃。尤其是战事最激烈的徐州,近乎乱成一锅粥。

    与此同时,秦国的军队攻入汉中,同桓石秀和桓石民率领的汉军交锋。

    秦玖驻于朔方城,提防有贼寇趁机南下。

    秦玓受封大都督,领兵攻襄阳。

    一年之前,这里曾是两国天子的会盟之地。现如今,整座襄阳城被大军包围,随时可能被碾成齑粉。

    桓石秀身披铠甲,亲自出战。

    秦玓没料到,在兵力对比如此悬殊的情况下,守城的将领竟会当面迎战。

    双方甫一交锋,秦军就发现不对。

    汉军列出战阵,貌似声威赫赫,实则却不堪一击,触之即溃。跳荡兵还能战上两合,队主以上完全是虚晃一枪,掉头就跑。

    秦军上下都点懵。

    这情况,是不是有哪里不对?

    追还是不追?

    眼见汉军就要跑没影,秦玓浓眉紧蹙,为防其中诈,下令暂时收兵。

    第一日的战斗,就这样虎头蛇尾的结束。

    众将回到营盘,坐于帅帐之内,齐齐望向大都督,都不太明白,对方葫芦里究竟卖的是什么药。

    “梁州刺使素有英名,其智非凡。此间必定有诈,不可不防!”一名参军出言。

    参军所言正是众人心中所想。

    然而,对于桓石秀的目的,众人却是莫衷一是,说什么的都有。讨论到最后,也没能讨论出什么像样结果。

    秦玓转向随大军出征的张廉,道:“伯考可有计较?”

    张廉思量一番,道:“仆以为,此事有两种可能。”

    “伯考快讲!”

    “其一,梁州兵力不足,对方故布疑阵,实为拖延战事,等待援军。”

    此言一出,有不少将领点头。

    “其二,是在他处设下埋伏,引我军前去。”

    对于这种说法,仅有少数人表示赞同。

    原因很简单,襄阳城被秦军包围,一举一动都在秦军的眼皮子底下,并不适合设置伏兵。

    费尽力气,秦军根本不入圈套,岂不是百忙一场?

    以桓石秀的头脑,理应不会做出这样的蠢事。

    听过张廉的分析,帐中又陷入沉默。

    最后,秦玓采纳张廉的建议,派出大批斥候,搜索襄阳城附近,凡是稍有可能的设伏地点,都要严查几回。

    秦军兵多将广,声势浩大。汉军兵力不足,桓石秀从最初就收缩防御,只要不过襄阳城,秦军斥候几乎畅行无阻。

    秦军定计,翌日派出斥候,并选精锐夜袭襄阳城。

    不承想,桓石秀行事出乎预料,再次出城邀战。

    见秦军大营前高挂免战牌,当即有汉兵到营前叫骂。等到秦军出营列阵,骂得正欢的士卒立即收声,掉头就跑。

    一切仿佛昨日重演,两军摆开阵势,秦军冲锋,汉军飞跑,压根不同对方接战。

    有秦军将领追到城下,兜头就是一阵箭雨,偏偏没什么准头,连点皮都没擦破。

    “战”后收兵回营,众将再次沉默。

    这到底是这么回事?

    耗费力气跑着玩吗?

    是夜,秦军按计划夜袭。

    汉军似早有预料,城头火把林立。城池四周遍设拒马,每隔二十步就插有火把,并有篝火熊熊燃烧。

    整座襄阳城被灯火包围,城墙都像在发光。

    秦军傻眼,衔在口中的软木登时掉落。

    亮成这样还怎么夜袭?

    第三百一十九章 生擒一

    襄阳城外,秦军知晓事不可能, 得军令, 迅速退回大营。

    当夜, 凡是参与夜袭的将兵,都是辗转反侧, 睁眼到天亮。打了一辈子的仗,这样的守城策略还是头回见!

    奇怪归奇怪,可当真有用。

    翌日, 大营内的气氛略有些低迷, 汉军偏又准时赚点前来邀战。

    十余人一字排开, 举着铁皮圈成的喇叭齐声叫骂,一波累了再换一波, 声音越来越大, 没有停歇的时候。

    遇上这种情形, 神仙也会憋不住火气。

    实在受不了, 诸将纷纷请战。

    秦玓摇头,严令紧闭营门, 不许任何部将出战, 违者军法惩处。

    “斥候未归来之前, 不可贸然接战。”

    如果汉军真的怯站, 自然要一鼓作气攻入襄阳。

    问题在于, 压根不是那么回事!

    几日观察下来,背后明显藏有阴谋。忍不住怒气,莽撞行事, 恐令大军陷入困境。

    长安传来飞报,汉军水陆并进,一路由桓冲率领,由姑孰北上,深入荆州。现已下汝阴、新蔡两郡;一路由谢玄和郗融率领,正攻徐州。

    因有秦玦提前布防,在彭城牵制住汉军三万兵力,使得汉军无法再进。

    然而,并州起兵投汉,冀州貌似忠心,实则另有盘算。青州左右摇摆,如果投向桓汉,徐州未必能支撑多久。

    秦玓看过舆图,心下十分清楚,自己能否攻下襄阳,对整个战局至关重要。

    攻下襄阳之后,大军可顺势拿下整个汉中,继而东伐魏兴,下南乡,再破义阳,同秦玸合兵,直袭建康。

    如此一来,恐后路被斩断,攻入荆州和徐州的汉军必当回援。

    长安再调大军南下,不仅能扭转战局,甚至能一战歼灭汉军主力,拿下整个建康。

    这么做风险委实不小。

    秦玓以身做饵,稍有不慎,就将埋骨南地。反过来说,如果计划不能顺利实行,汉军不上钩,他连做饵的机会都没有。

    不能尽速打下襄阳,几万大军被困在此地,必会贻误战机。

    若是情况更糟些,汉军行动迅速,沿汝水北上,继新蔡之后拿下襄城,势必会突破荆州防御,威胁长安。

    届时,同豫州合兵成为泡影,整个战况都将对秦军不利。

    思及此,秦玦坚定决心,对部将的请战之语充耳不闻,只等斥候回禀。

    一天过去,两天过去。

    到第三天,斥候奔

    - 《》

    
猜你喜欢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