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坛大神是只喵》文坛大神是只喵分节阅读111

    而刘邦这是打天下,打天下还那么累……

    读者们表示真的很慌。

    也有读者说,虎王陛下之前说过了,这本小说着重的不是人,而是“历史”。所以会不会这大汉的开国皇帝其实不是刘邦,而是刘邦的儿子?

    他老婆吕雉不是长得很漂亮吗?儿子肯定会继承吕雉的基因,是个小帅哥呢。

    楼下读者纷纷点赞,表示这个可以有。

    楚铭看到这些留言都快笑哭了。

    前两本小说是真的大众流派的通俗小说,即有一个主角从头到尾贯穿主线。

    但这本小说就更接近“文学”范畴了。

    它的主线不是人,而是事,是在这个时代发生的时。所以虽然他也有连接主线的“主角”,但主角并不是一直都有出场。

    这是一本群角戏。

    说实话,楚铭写的很忐忑。

    如果没有大礼包送过来的资料让他琢磨人物,他自己光凭记忆动笔,就算要动笔,他也不会采取这种方式。

    楚铭会像之前一样,选一个主角,然后只写主角身边的事。其他的剧情就一笔略过。

    这样写要轻松许多,也不担心出错。

    所以楚铭最开始就想写个汉高祖,写个汉武帝就得了。

    但是现在他却采用的历史演义小说的写法。

    这种写法,是在死皮赖脸拜师上曰之后,师徒二人共同商量出来的。

    上曰看了楚铭的人设和粗纲之后,觉得写人物小说实在是太浪费这个人设和大纲了。明明已经有了历史演义小说的底子,却偏偏只砍一小部分来写,上曰说自己会被逼疯。

    楚铭当时很没自信,他觉得这对他太高难度了。

    上曰冷笑,这就是提升自己的时候,就是有困难,才有写。等你这一本写出来了,就没人会再说你是凭着肖总才出名的了。

    楚铭纠结了一阵子,还是采纳了上曰的建议。

    在这个时代,萧何、张良、韩信等等许多人物,都是楚铭熟知的典故,千百年来一直鲜明的活在人们的记忆中。

    刘邦的确可能没什么圈粉的地方,但他手下男神扎堆,楚铭就对张良敬佩的五体投地,对于这个才华横溢又懂进退识时务,最后是汉朝建立之后下场难得比较好的人之一的人十分佩服。

    这些人,如果只是一笔带过,甚至只出现一个名字,楚铭也觉得,有点难以忍受。

    他想把每个人都写下来,就像是历史演义小说中那样,即使有一条主线,但每一个阵营的人物,都是那么鲜活。

    历史,是人的历史。正是这群精彩的人,才造就了这一段精彩的历史。

    不过如果按照这个写法,楚铭估计就不是三卷,而是拆成三本了。

    这个看编辑衡量,楚铭只负责写。

    网上上千万的小说也不是没有。

    楚铭写了好几万字,刘邦还只是这段精彩历史中的配角。虽然最开始没有明写刘邦是这一部分的主角,但楚铭心里是这么想的。之前写文的惯性,让他很担心在主角不出场的情况下,读者们会不会不满意。

    结果下面的读者看得津津有味,讨论的也不是主角如何而是胜利者如何,十分能接受这种历史演义类小说的形式。

    甚至他们还有心情讨论最后胜利者的脸好不好看……

    上曰知道之后,狠狠的嘲笑了楚铭一番。

    一看楚铭就是没在古代历史小说类别淘过文看。这种近文学严肃类模仿真正历史的小说并不少见,甚至是热门之一。

    只是写得好的不容易,所以写这种小说的多是直接写古代历史上的人物,“戏说xx”而已。

    楚铭尴尬脸。

    他怕写文的时候被其他人影响,所以在写文之前,一般不看同类型的小说。而且长时间趴在电脑旁码字实在是让他有点难受。所以他都是买回来一大堆纸质书,趴在猫窝里慢慢翻。

    人坐久了会得颈椎病腰椎病,但是猫不会啊,想怎么趴就怎么趴。

    对猫而言,窝在猫爬架上看书显然比蹲在电脑旁看小说来得更轻松。

    所以楚铭对网络小说的见解还是从穿越前带过来的。那时候文学类小说和网络小说还是有一定分界线的。这种类型的小说一般都是直接出版。

    写了这么多年的文,楚铭也知道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网络小说有误会。不过虽然他已经很努力的接受现在的环境,总还是有不合时宜,让他看起来像只土猫子的地方。

    哦,他本来就是土猫。

    不过既然读者觉得感觉还不错,楚铭的心就放下来大半,写文也更顺畅一些了。

    其实只要习惯了这种风格,后面写起来也并不是特别卡。

    毕竟楚铭已经梳理了人物和大纲,只要挨着剧情写就成。只是对文笔的要求很大,楚铭在写小说之余,要不断的充电。

    这充电不是看别人的小说,而是啃古文。

    虽然历史不同,但是古文的发展是一样的,历史的规律性也差不多。楚铭天天看古文看诗词,渐渐的自己的文笔也有了很大提高。

    不知这样,楚铭补了很多这个世界的典故和知识之后,在写文的时候,就更“通俗”一些。能用这个世界的典故和成语去解释他那个世界的典故。

    楚铭之前之所以写得那么卡,就是因为古代小说中,需要有许多典故。而那个世界的典故,在这个世界是不存在的。比如楚铭用一个从历史典故中出现的成语,但这个世界这段历史并不存在,那读者肯定就一头雾水。

    写现代小说中楚铭只要不去用成语用典就成了,但这本小说,就算楚铭不想写,文人也会说。

    也还好这段历史和这个世界的历史分岔时间并不长,不至于让楚铭太为难。

    但之后历史的小说,就会出现很多这种问题了。

    因此楚铭要继续写历史小说,只能按照时间,从古至今的写。

    不然那些人张口来一句杯弓蛇影,读者们脑袋上一堆问号,这文就没法看了。

    大三的时候,楚铭的同学们都在考虑自己是考研还是工作,基本在大三下学期的时候就开始忙碌了。

    楚铭则在忙碌的沉浸在古文的海洋中,给自己充电。

    人都有惰性。以前没碍着自己的事,就不会主动去了解这个世界的历史,探寻这个世界和自己的世界不同的地方。

    所以楚铭一直有格格不入之感也理所当然。

    当他开始看这个世界的历史,看这个世界强大的华国的过往,楚铭逐渐从中找到了民族认同感。

    即使历史不同,即使现状不同,但华国还是那个华国,华夏民族还是那个华夏民族。

    和他楚铭,同根同源。

    许多让他曾经觉得怪异的地方,在知道历史之后,他从“怎么还能这样”,变成了“原来是这样。”

    历史是一个国家的根。有历史,才有底气。

    如果一个人连自己国家的历史都不知道了——就像是楚铭之前那样,那么他永远是个旁观者,永远是个外来者,永远找不到安定感。

    就算是大字不识的文盲,也会从别人口中、从讲书人的口中、是从上一辈的人口中,得知“历史”。

    那“历史”可能只是村子的历史,甚至只是自己祖上的历史,但这些历史,也是历史,是华国大历史的一部分。

    他们都会说,自古以来,他们都会说,在xx朝的时候。

    他们可能不知道朝代顺序,但是他们知道,汉朝时咱们,唐朝也是咱们,明朝清朝都是咱们。

    这都是咱们华国。

    楚铭知道了历史,也终于有了这种感受。

    这都是咱们华国。

    他不会在听到别人说某某事件的时候,心中立刻起了抵触心理,“历史不是这样的”,“和我认知的不一样”。

    “早知道就早点看这些了。”本来并非历史专业,甚至并非文科生的楚铭当然不会在穿越了之后专门去翻这个世界的历史书。

    他就算变成人,也只是熟悉现在这个社会的常识而已。

    早知道自己对这个世界格格不入的感觉,居然能在知道这个世界的历史,并且产生认同之后,就改变许多。楚铭早早的就去看了。

    不过……

    “就算你那时候想看,也没时间看吧。”肖晟道。

    他可是还记得,那时候楚铭刚开始写文,每天挣扎于存稿和废弃存稿之间,艰难的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而且他还是一只猫,一只用猫爪子摁键盘的猫,甚至那时候还没有专门为他定制的九宫格猫咪专用键盘,他还是用人类的键盘码字。

    在这种情况下,他当然没有时间看“工作”之外的书。甚至连网都很少上了。
猜你喜欢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