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作者遇上反派BOSS [穿书]》当作者遇上反派boss [穿书]分节阅读3

    女人其实年纪远未到中年,只是生活的艰辛让风霜过早地染上了她的面庞,于是才有了穆白第一印象上的误会。乱糟糟无心打理的头发,额上全是抬头纹,下挂的眼角和嘴角,无一不述说着生活的不如意。

    是的,穆白穿越了,穿到了一个只能用“家徒四壁”来形容的家庭里。

    这个家的组成很简单,六口人。一对夫妻,四个孩子。最大的孩子不过十一岁,老二九岁,穆白排第三,七岁。还有一个尚在襁褓中,不过几个月大的妹妹。穿过来十几天,穆白没有见到这家有什么老人,不知是不在了,还是离得远。

    男人姓牧,穆白又排行第三,大约是这家全副心思都放在生计上,硬是让他长到这个年纪还没有一个正式的名字,便一直三郎、三郎地叫着。

    其实在刚刚得知上头两个哥哥的名字时,有一瞬间穆白很庆幸自己还没取名。这具身体的大哥,牧大郎,小的时候身体比较弱,老爱生病,按照诨名从贱好养活的习俗,便起了一个“阿狗”的小名叫着。牧阿狗、牧阿狗地叫到了懂事的年纪,大郎终于知道了这个名字的意思与院子里那只秃毛狗等同,便死活缠着父母要换名字。

    然后父母给他起了一个很朴实又很污的名字:牧大根。

    牧阿狗·大根同学对新名字倒是很满意,因为听起来终于跟村里那些“水生”“木生”“土根”之类的名字差不多了。牧二郎沿着大郎的习惯,这回起了个彻底朴实无华的名字,牧二根。

    穆白觉得,自己不太想要一个牧三根的名字。

    当然,这些都是闲话,最重要的是家境问题。

    这具身体的家里很穷,非常穷,穷到揭不开锅的地步。六口人靠两亩薄田过日子,年成不好的时候就要绞尽脑汁想办法熬日子。丈夫千方百计去大户人家打点散工,妻子挨家挨户问需不需要帮忙缝补浆洗。

    富人爱扎堆,穷人也往往不知不觉地聚集在一块。附近一带都是穷苦人家,自己尚捉襟见肘,顾头不顾腚的,哪能请得起人?哪怕有心帮衬一把,却也多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一年中总有许多时候,丈夫要走好远的路出去找散工,妻子则无奈之下想尽办法找些野菜充饥。

    吃完了上顿愁下顿,吃完了这月愁下月,不知不觉间,一年到头都在为吃而奔波。越是劳碌,越是收效甚微,一家人都饿得面黄肌瘦。

    而这一年显然属于他们最难熬的一年。因为家中最主要的劳力,女人的丈夫,孩子们的父亲,倒下了。

    说起原因来也简单,冬天向来属于一家最难熬的时候,其实这家上头本还有两个孩子,都是因为冬天饥寒交迫夭折的。这个冬天,男人照样在发愁如何度过严冬,因为常去的几家都明确表示最近不用人。

    忽有一天,他听村里人说,最近西山头来了一群野猪,到处拱东西吃呢,几个青壮正商量着要去打野猪。野猪在这个世界比家猪受欢迎,拿到人多一点的地方去卖行情很好。男人便动了心,几人一起带着捕兽夹上了山。

    设陷阱,上兽夹等一系列过程都很顺利,却在夹住四只野猪后出了事。一行人拿着硬木棍狠狠地敲在野猪的头上,三只都在乱棍下死去了,最大的那一只,却在受到袭击后挣脱了开来。

    有过捕猎经验的人都知道,受伤的野猪最是凶猛,连老虎狮子都得退避三舍。而且极为记仇,在受伤时逮到什么就往死里折腾。男人不幸被它扑倒在地,作为复仇的对象,獠牙狠狠地挑了下去。等到众人七手八脚地将他抢救出来时,血流了一地,肚肠都拖在了外头。

    当地的几个草头郎中纷纷摇头,说这人是没办法救了。女人哭得死去活来,最后总归不甘心,一咬牙拿出了最后一点积蓄,请了个据说挺厉害的大夫回来,终于艰难地吊住了男人一条命。虽然是不死不活地拖着,但人还在,总还会给人一点念想。

    只是对这个本就风雨飘摇的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穷人家的孩子虽然懂事得早,却毕竟还不能充分理解这种天塌下来般的绝望感。女人却是愁得整夜整夜不能睡觉,甚至必须强撑着让自己不能倒下。几天下来,脸上的皱纹更多了,脾气也暴躁了许多,对着孩子动辄呵斥怒骂。

    其实她对孩子还是非常好的,毕竟是自己身上掉下的肉。比如现在,虽然口上不满小崽子们觊觎父亲的口粮,却还是在端起小瓦罐时,小心翼翼地每人分了两勺下去。

    两个孩子立刻两眼放光,几乎用膜拜的表情接过了碗底的一点点粥。

    穆白,现在应该叫牧三郎,忍着腹中雷鸣般的响动,最终摇了摇头,说:“还是留给爹爹喝吧。”

    他毕竟不是真的七岁孩童。

    女人的眼中闪过一丝柔和之色,这孩子这两天乖巧了许多,不似以往那么淘气了,让她省了不少心。脸上却还是作出一副凶巴巴地样子,不由分说地把碗塞到了他手中:“让你吃你就吃,反正就这么个底,舔两口就没了。你那死鬼老子也不差这两口。”

    大约闻到了米粥的香味,又饿得狠了,竹子编的小破摇篮里,他名义上的妹妹又歇斯底里地大哭了起来,锲而不舍地昭示着自己的存在感,嗷嗷待哺。女人烦恼地啧了一声,无奈地晃了几下摇篮——没办法,她实在没有奶水了。

    穆白双手捧着一个浅浅的碗底,虽然天寒地冻,屋里冷得人直哆嗦,心里还是升腾起一点久违的热意来。

    原来,这就是亲情的感觉。有一碗粥,便是一人一口。

    这一刻,穆白决定,以后他们就是自己真正的亲人了。自己会想尽办法让他们过得好一些。

    这一点点粥底自然不够三个正长个头的小家伙吃的。正餐是混着碎南瓜和红薯的稀粥,清水般的汤中,几颗米粒清晰可数。不是前世餐馆中那种煮的非常香甜的南瓜粥或地瓜粥,为了充饥,这里头的南瓜和红薯完全舍不得去皮,瓜蒂和根须等也扔进去充数了,有些腐烂的部分也舍不得全部挖去,将就着一锅煮了,一口吃下去全是怪味。

    但穆白还是喝下了整整两大碗,没办法,他这具身体太缺营养。他车祸后会穿过来,估计就是刚好遇到这具身体咽了气,而原因,十有八/九是吃不饱,穿不暖。

    两个小哥哥也是狼吞虎咽。他们对这样的食物早就习以为常了。

    女人看着所剩无几的稀粥,阻止道:“够了,剩下的均给大黄一点。”

    大黄就是门口拴着的那条秃毛狗。穆白主动把剩下的一点南瓜红薯粥刮得干干净净,端出去给那只饿得跟主人一样皮包骨头的狗。这狗常年难得见一点骨头肉星,眼睛都是绿油油的。

    见到他,大狗凶巴巴地盯了他两眼,口中威胁似地狺狺两声,可到底是饿得狠了,还是埋头大吃起来。传说狗能见魂灵,又或许是穆白心中发虚,那日醒来后,每次大黄见到他都狂吠不已,他总觉得它是看出了一些什么。

    孩子们的母亲王氏以为是三郎淘气惹了它,骂了穆白几句。又见它叫个没完没了,实在吵得慌,一时火气上来狠狠踹了它几脚,大黄才消停下去,导致每次穆白见它都有一点淡淡的愧疚。而大黄显然也更仇视穆白了,每次都对着他龇牙咧嘴,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

    看着大黄把狗盆舔得一干二净,穆白有些发愁。这家人过得实在太苦,他想想办法帮他们过得好一些。然而这并不是他写小说那般,大笔一挥,开一个或大或小的金手指就可以有机遇上门的。

    最好的方法是做点无本的小买卖,穆白这两天旁敲侧击问了王氏几句,却发现大凡穷到不行的地方多有一个特点——消息闭塞。大家都是勤勤恳恳种田的类型,其他时候都在为吃穿发愁,压根没有任何有价值消息。

    何况这具身体实在太小了,身体状况也着实堪忧。而眼下的当务之急,则是父亲的身体状况。

    穆白颇为头痛地叹了口气。先要想办法给父亲治病,然后想办法帮家里致富。目前来看,那个都毫无头绪。后者可以等到严冬过去,开春以后一点点想办法,前者却拖不得。

    又过了两天,穆白正想着打听打听哪里有靠谱的大夫,又怎么样去请人的时候,就听到一个颇为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消息:他要被卖掉了。

    第4章 boss宿命中的对手

    说是出人意料,更准确地来说应该是出乎穆白的意料。毕竟前世虽然听说过人口买卖之类的事,但自身从未经历过,一下子到了这个人口可以光明正大进行交易的地方,有些没反应过来。

    说是情理之中,那就非常好理解了。这个家实在难以支撑下去,若卖掉一个孩子,不但可以减轻一些负担,得到一些救急的银钱,甚至说不定还能让卖出去的孩子之后的日子过得好一些。

    老大十一了,马上就可以帮家里分担一些体力活,自然不会作为考虑。老二九岁,穷苦人家孩子养到这个年岁不容易,也不会当做首选。底下有个刚出世的小妹妹,前三个都是男孩,王氏对这唯一的小女孩还是多了点爱宠的,不舍得抱出去给人当童养媳,再说,按这里的惯例,女娃子抱出去也值不了几个钱。于是便只剩下一个年龄七岁、个头却可怜兮兮看起来像只有五岁的牧三郎了。

    这孩子先天也不太足,面黄肌瘦的,玩心还重,前一阵出去疯了一阵,回来就不得劲好几天,谁知道到底养不养得大呢?再者,很多大户人家买小厮都爱这个年纪的,好好带个两年便能跑腿了,又方便又忠心。王氏狠狠心,决定,就是他了。

    大约是怕他离家时心有不舍,大哭大闹,王氏下定了决心,便早好几天就开始冷落他,横挑鼻子竖挑眼的。穆白有些无奈,他到底不是真正不谙世事的孩子,而且孤儿出身比一般人还多了几分细心,王氏红红的眼圈和眼底的不舍及愧疚全看得一清二楚。

    而且王氏虽然嘴严,两个哥哥却年纪还小,嘴不把门,不知道从哪里得到了消息,前两天二根同学还跟他说:“妈妈跟人讨论着要把你卖掉,这样就可以救爸爸了。”

    稚子年幼,尚不知别离是多么无奈的一件事情。

    这一天终于到了摊牌的日子。王氏把穆白拉到身边,理了理他头上几根乱翘的呆毛:“三郎啊,娘想把你送到别的人家去,说不定你以后的日子还会比在家里好过些,你愿意吗?”

    穆白平静地点点头:“愿意的。”

    王氏本还想了一大堆说辞,没想到这孩子却冷静得出奇,一时间倒愣住了。仔细地看了看这个最近有些不太一样的孩子,对上他那双似乎什么都了解的眼睛,一时间又悲从中来,自己先哽咽了起来。以为他是从左邻右舍那里听到了消息,搂着穆白心疼到不行:“三郎啊,别怪做娘的心狠,实在是这老天要人命啊,要不把你送走,你们四个娃,娘实在带不大了……”

    穆白拍拍王氏的后背,无声地表达自己的安慰之意。他虽然把这一家当做亲人了,但毕竟没有相处太久,而且性子也比较淡,像王氏这样仿佛失了心头肉的难受法,实在感觉不太到。只能说,如果自己以后混得还行,绝对不会忘了这一家人。

    第二天一早,天还是蒙蒙亮,王氏便拉着穆白上路了。

    走过一片又一片瘠薄的田,走过几块光秃秃的地,看到几只羽毛零落的老麻雀在徒劳地寻食,几只老鸦单调而聒噪的声音从远处传来。远近荒村萧索,连人影也不太能见到,只有寒风吹过树林时空洞的呜呜声。

    翻过几个低矮的山包,村庄倒是渐渐多了起来,可惜看起来都不太富裕的样子。王氏也没有停留,笔直地穿了过去,一直到了一个看起来比较大的集镇上,才开始沿着几个大户人家的后门,挨个敲开询问需不需要人。

    一般卖孩子都是在集市上插根草标,有意向的自会过来询问。只是这镇子也没多大,能买得起丫鬟小子的一共就那么几家,王氏便直接上门了,可以节约些时间。

    把自己卖掉,一开始对毫无概念的穆白来说是一个挺新奇的体验,但碰了几次壁之后就不这么觉得了。因为过程实在不太美好,跟贩卖牲口差不了太多。

    一个叼着烟枪的管家模样的中年男人,仰着脑袋,拿眼角的余光瞥了一眼穆白娘儿俩,也不说话,大模大样地摇摇头。一个穿着比较体面的妇女,嫌弃地捏了捏穆白的小胳膊小腿,把他从头到脚挑了个遍,最终叹了口气:“就这样的孩子,谁知道养不养得大呢?买回去非得被太太骂死不可。”

    也有挺同情他们的,奈何家中实在不需要人。穆白仰脸看着那个眉目还比较和善的女人,嫩嫩的小嗓音尽量想要显得沉稳可靠一些:“我会做很多事情的。”

    女人笑着揉揉他脑袋:“哦?你倒是会些什么呀?”

    别的不说,在这个时代,识字就挺难得了吧?他还会算数。但这些说出来不合常理,太过惊世骇俗,穆白只好掰着手指数:“我在家里会拾柴,生火,喂鸡鸭,喂猪喂狗,还会给妹妹摇摇篮。我学东西很快,什么东西看一看就会做了,真的。”

    因为自己开了挂,比别人多活了二十多年。小孩子能做的事儿,他看一看倒的确应该很快就能上手了。若表现得好一些,日后假装很快学会了算数,说不定就从端茶送水的小厮,混成了给账房先生打下手的,不知道最终能不能混个管家什么的当一当?

    女人倒真有些惊讶起来,不是因为他会捡柴生火,而是为他条理分明的叙述和落落大方的态度。

    看着孩子乖乖巧巧的脸和亮闪闪的眼睛,忍不住对王氏道:“这位大姐,不是我说,这孩子像个有出息的,家里要稍有些困难,勒紧裤腰带忍一忍也就过去了,何必非要卖给人家呢?一旦签了卖身契,生死勿论,不知道要经受多少磋磨呢。”

    王氏的眼泪又吧嗒吧嗒往下掉,大约也是苦闷得久了,抽抽噎噎地一股脑儿说了原委。穆白倒是第一次听说完整的原因,原来还是在他的老爹身上。牧老爹最近这情况又有些不大好,原本请的那个比较靠谱的大夫也吃不消了,推荐给王氏另外一个大夫。那大夫医术不错,只是架子大,要价高,不容易请。

    牧家本就揭不开锅了,哪来这笔银子?说不得只好卖儿鬻女了。

    女人陪着唏嘘了一阵,叹道:“唉,世道艰难,的确由不得人,倒是我想得简单了。这么着跟您说吧,这镇子上最近的确不缺人,估计您再走也是白搭。您听我一句话,今儿个就在这镇北边的鸡鸣寺借住一晚,明早带着孩子去风柳城看看。那儿人多,大户人家更是数不胜数,在娃子头顶插根草标,总会有人上来询问的,这家不成,还有下家呢。”

    说完看了穆白一眼,凑到王氏耳边又说了一句什么。穆白隐约听到,是“也卖得起价一些”,大约是担心直接论价伤了小孩子的心,没当面说。

    不过,穆白的注意力却被其中几个词吸引了,鸡鸣寺?风柳城?作为一个前一世最后一刻还在考虑着自己小说剧情的作者,这两个和他小说撞了的地名一下子钻入了他耳朵。

    或许是谐音吧,他觉得自己过于敏感了一些。摇摇头,现在最主要的任务,是把自己卖出去。只是这么个瘦骨伶仃的小样,实在不好推销,再装乖都没多大用处,任谁都不愿一个不小心白花花的银子打水漂。

    王氏不死心地又走了几家,果然如之前那女人说的,现在镇上真不缺人。又去邻镇走了一圈,同样要么嫌穆白个头不像样要么不缺人。冬日的天总是黑得特别早。一来二去,太阳便悬到了远上顶上,稍微眨个眼,便沉到了山后头。

    暮色四合,寒烟四起。无可奈何之下,王氏只得牵着快累瘫了的穆白,按女人的指点去鸡鸣寺借宿了。从这里到风柳城得要大半天,如果回去了,明天一天绝对赶不到城里。

    她其实也做好了多走些地方的准备,一早给两个娃准备了些吃的,又托一位刚生完孩子的邻居帮忙照看着小女儿,又叮嘱了牧大记得给老子炖粥。若是一两天回不去,倒也不会出大乱子。

    毕竟他们那儿穷出了名,连小贼土匪都不愿往那儿走。

    穆白人小腿短,一天下来两条小腿不住地倒腾,现在已经软的跟面一般。王氏心疼地拉着他往北边走,眼看鸡鸣寺已遥遥在望,路过一个大院子,忽听里头一阵喧哗声。

    一个女人的声音正在哭天喊:“……哎哟,当初我就知道这后娘难当呐,可要早知道会这么难当,我就是死也不会进这个门呀……稍微轻点重点就都是后娘不好呀,我自问进了这个门起,就没亏过轩儿一丝一毫呀,可你看看他,他这都怎么看我哟?!这日子简直没法过了呀……”

    接着一个暴怒的男声喝道:“安辰轩!你要气死你娘不成?还不赶紧给你娘磕头道歉?”
猜你喜欢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