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家小娘子》杜家小娘子分节阅读238

    一府之地面积太大,加之除了雨季积水东临府是北部地区难得的稻米之乡,产粮大府。这么一块地方大商根本不可能放弃。

    面对东临府的积水成涝问题,历代皇帝采取的措施实在太多,除了第三任皇帝孝武帝在位时提出‘开新河,通水道,纵阡陌’,挖出几条直入大海的河流直通大海,同时借道南北相邻的两府,把东临府中的河流用运河连接到其他州府入海的河流,减轻东临府雨季河流的压力,这个方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其他皇帝在位期间在海河一事上俱是没太大建树。

    孝武帝的方法极大的改善了东临府雨季涝灾问题,近百年的时间内东临府一直是北部的鱼米之乡。

    可惜,事物长法。随着泥沙淤积越来越多,海河的水位越来越高,等到雨季河水也更容易溢出。

    东临府西高东高中间低,这就造成了中间部分的地上河。

    几十年前针对这个问题,不少工部官员提出建造几十条高高在上的地上河,一路护送这些河流直接入海。

    这无疑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东临府的官员也是这么做的,可这些地上河存在一个巨大的缺陷。

    根基不稳,易溃易散。

    简而言之就是地上河的堤坝不稳固。

    如今针对这个问题,当地官员只能不停的让人往河边堆积泥沙加固堤坝,同时派出大量的服劳役的人挖沙取沙,想尽办法降低河流水位。

    东临府海河的问题是大商几百年的老问题,几十年就要发作一次,突闻海河决堤百姓们没有义愤填膺。只有对大自然,对灾害的无奈,只能祈福经验丰富的东临百姓在大堤破溃之前及时躲避。

    京中因为东临府海河决堤一事悲天悯人。

    杜小喜亦是从柳垚口中知道了东临府地上河的问题。

    说不感慨是没有,杜小喜听到决堤第一个想法就是贪污**,豆腐渣工程,之后便是植被被伐,水土流失。

    事实却是大大相反,一切皆是因地形而起。

    大商关于河流治理的政令让杜小喜实在难以想象的科学先进可持续。

    除了感叹一番,杜小喜也和其他人一样我当地的百姓祈福,其他再多的却却是无能为力。

    上辈子杜小喜自小生活在大陕西的山中,杜小喜小时候河都没见过几条,她们那里年年最大的问题就是闹春旱。涝灾这种事情千百辈子就没听说过。

    若是说怎么应对春旱的问题杜小喜还能根据小时候的经历现身说法,提点什么建议。可要说道涝灾,杜小喜这么个两辈子的旱鸭子可真是没办法。

    地上河啥的,是见都没见过,怎么治?

    转眼又几天过去,快到了两个小家伙去书院的日子。杜小喜的心思回到给儿子们准备东西上。

    “少夫人,喜乐寺的小师傅来了!”

    门房通报一声,很快便有人引着一个十岁出头的小和尚进来。

    杜小喜一看,哟嘿,不认识!

    看来是师父新收的徒子徒孙了。

    杜小喜已经有两年多没见过师父,上一次见面还是匆匆一别,之后师父又带着一群小和尚满天下云游去了。

    杜小喜觉得他师父已经六十岁的人,就因该有点老年人的样子,就不要漫山遍野的乱窜不见人影了。

    可惜,师父大了不由徒弟,每次师父总是云游的人谁也不知道去了哪里。

    小和尚对着杜小喜双手合十道:“阿弥陀佛,师姑大安,小僧仁德见过师姑。”

    杜小喜回以一礼,“劳烦你跑一趟,可是师父师兄有什么事情?”

    小和尚点点头,从被雨水溅湿的宽大袖袍中拿出一封信双手奉上,对着杜小喜道:“师祖说请师姐尽力而为。”

    杜小喜一脸疑惑的点点头,吩咐茜草道:“带着小师侄去吃些汤茶。”

    小和尚赶忙拒绝,“回师姑,师祖还有话要带给主持师伯,仁德告辞了。”

    (未完待续。)

    ☆、第二百七十七章 水泥

    小和尚撑着伞踩着木屐蹬蹬的冒雨离开了。

    杜小喜摸着带着潮气的信,心里总有点不好的感觉。

    师父是不是又要坑徒弟了?

    杜小喜揣着信进了屋子,繁星和小繁荣也左右护卫杜小喜凑在身边。

    小繁荣巴巴的看着杜小喜,“娘,师公来信了吗?写的什么啊?有给繁荣带东西吗?”繁星也凑在旁边,见门外没人再进来,娘亲也只是拿了一封信,便知道没有其他的东西,一时间脸上满是失落。

    喜乐大师名声极大,繁星和繁荣受到外人的影响,加上小时候杜小喜带着他们去看师公的时候,喜乐大师总是利用读心技能把两个小家伙哄的团团转。俩人打小的印象里喜乐大师就是一个什么都知道的高僧,和别人口中夸赞的高僧一样法力无边。

    喜乐大师游走各地经常会给杜小喜寄些小东西回来,多数情况下也有他们的份儿。异地远方寄来的小玩意儿两人很是欢喜,对师公也是满含期待。

    杜小喜摸摸两人的脑门柔声道:“这信是师公寄给娘的,你们不能看哦!快去看看你们大字写完了吗?小心等下你们爹回来要检查。”

    繁星心里的小人撇撇嘴,不就是不想让我们看吗?小繁荣则是啊的惊叫一声不用杜小喜催促直直的跑去了书房。

    见着两人一前一后的离开,杜小喜拿起信看了起来。

    洋洋洒洒写了一大章,重点只有两个字‘水泥’!

    喜乐大师曰:造福社会,人人有责!徒儿作为善良勇敢有爱心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定然要用先进先进科学文化知识造福社会。

    如今海河决堤,百姓飘零无依,是最好的时机。

    所以徒弟把水泥造出来吧!

    杜小喜看着‘水泥’两个字直接呵呵了。

    水泥!水泥!我还钢筋呢!

    吐槽完默默的想着水泥怎么做。

    这些年师父也陆陆续续的给说过很多事情,关于师父自己,关于师兄商庆,关于杜小喜自己。

    师父曾经说他之所以来到大商这些佛国,并不是这片佛国是他心之所向之声音圣地。而是这里太不合理,佛祖的善念中参杂着太多私欲。喜乐大师来此就是拨乱反正,还这个世界一片自由,而不是百姓们被一种信仰支配着没有思考的意识。

    商庆之所以重生,前世商皇朝最后的气运加身是一部分,更多的是他前世凭着铁血战功救了太多人。

    杜小喜纯属是没喝孟婆汤带着上一世的记忆,至于为什么没喝孟婆汤,大师表示他老人家也不明白。

    不过多做善事总是好的。

    师父说一个人的命运和功德相关。功德高的人一生顺遂,平安健康度过一生,功德少的人可能直接投成了只凭本能生存的畜生。

    杜小喜觉得吧这些都是师父故意忽悠她的话,毕竟在大商这种佛国,做好事不杀生不吃肉的信徒多了去了,真要像师父说的那样世界还不乱了套。

    水泥什么的,杜小喜还真知道怎么做。

    杜小喜前世小叔就是个靠盖房子发家的包工头。

    杜小喜小时候的时候县城的房地产业还没兴起,小叔一直是十里八村给人盖房子。杜小喜见的多了,大致流程还是知道。

    不过,不过,前提是有现成的原料啊!

    这大古代的沙子石子好找,可这生石灰去哪里找啊!

    柳垚回来的时候便见杜小喜正苦着脸在屋中打圈圈。

    “这是怎么了?繁星他们呢?”

    “哦,在书房里。”杜小喜漫不经心的回道。扫了眼柳垚突然想到些什么马上扑过去,“小土哥,你见过一种加水就发热的石头吗?今天师父来信说这种东西可以制成一种非常坚固的叫水泥的东西,正好可以做堤坝。若是有了水泥,堤坝就不会轻易被冲破。以后决堤的事情也会少了!”

    柳垚见杜小喜说起水泥来眼睛放光,很是高兴的道:“那真是太好不过了,至于你要找的会发热的石头,总感觉在哪里听过。”柳垚揉揉脑袋认真回忆。

    “真的见过吗?在哪里?你好好想想!”

    柳垚揉了揉额角总觉得在哪里见到过,杜小喜颠颠的站在旁边满含期待的看着。

    “想起来了!好像在一本杂记中看过,走,去书房。”说着柳垚拉起杜小喜直奔书房。

    两人到书房便见小繁荣脸上染了不少墨汁这正奋笔疾书的写大字,看到柳垚来了小家伙赶忙把写好的大字收拢在一起,在下面垫了不少写错的大字。厚厚的一沓看起来很多。一看就是个勤奋好学的好孩子。

    柳垚扫了眼桌上写好的大字,见厚厚的一沓便下意识的觉得小繁荣肯定在家努力练字。对着小繁荣攒了一声“不错,繁荣真听话。”接着对坐在旁边的繁星道:“繁星带着弟弟出去玩,爹和娘要找些东西。”

    繁星乖乖应了一声,拉着满脸好奇的小郭繁荣变出了屋子。

    柳垚看向书架上快要溢满的书,无奈的道:“你在这里坐着等下,我去找找看。若是没记错的话好像在一本游记里面。”说哇柳垚放开杜小喜,站在书架前开始选出游记的书放到一边。杜小喜走上前接过书放到桌子上。

    大概拿了几十本,柳垚便对杜小喜道:“我先把这些翻一遍再说,若是没有的话再找其他的。”

    两人一页一页的翻看着,杜小喜看着时间差不多了便道:“我们先去吃饭,那个石灰一点也不急,等以后了慢慢找就行。”
猜你喜欢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