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遵医嘱》分卷阅读12

    说事儿,别念诗。”

    尤其还是他本来打算念的。

    李超越苦闷地说:“哥们儿又要发达了。”

    许苡仁看了他几秒钟,然后低头整了整面前的餐具,问:“哪个俱乐部瞎了眼,他们知道你昨天刚灌完肠吗?这次又是几百万?”

    “不是俱乐部,是研究所。”李超越叹了口气,“升级了,这次搞不好是几千万。”

    许苡仁立刻开始回忆当年他为什么没有让他父亲动用关系把他也调到药理系,说不定他现在也抽着烟喝着酒就成了人生赢家:“话别说一半。”

    “那我可真说了啊。”李超越来了精神,往前一趴,招了招手,许苡仁就也往前凑了凑,一张桌子的宽度也没能阻拦这两个大男人在空中口耳对接。

    李超越略一沉吟:“我签了保密协议,就挑着说了,你听个意思。”

    “嗯。”许苡仁点头,“其实你说具体了我也不一定明白。”

    “这个说仔细了你还真能听明白。算了,反正就是,我刚进研究所的时候申请了个研发项目,说是个人项目,但是合同一签,这一路下来我用了公家的资源,这不就自己做不了主了嘛。‘研’了几年,组织上觉得我‘研’的差不多了,现在该‘发’了,我要是不亲自去‘发’,组织就要强行帮我‘发’。”

    李超越叹了口气,继续道:“开发,你懂的啊,就是烧钱。钱从哪来啊?咱学校那点底子也就够发发工资修建校舍的,那我就得找人合作。现在有几家有意向的里面,有这么两家靠谱的:一家呢,很有钱,技术非常先进,甚至有些都是领先国际的水平,我看了都觉得有点科幻;另外一家呢,也有钱,而且是老熟人了——我不说你也能猜到是哪家,但是平心而论,资源上差了一点。”

    许苡仁一点头:“我知道第二家是谁了。你是犹豫不知道该选谁?”

    “也不是不知道。”李超越显得很不安,“心里其实也知道该选谁,但是这里面还有个问题——第一家有点儿王八蛋,要一次性买断,就让我当个技术顾问。那意思是他们想问什么就问我什么,我还不一定能问他们。”

    李超越虽然说得轻巧,但是许苡仁不难想象在这背后他付出了多少心血。

    研究成果就像科研人员的孩子,要被迫“过继”给别人,自己只能探视,而不能再决定它的成长,这不是欺负人吗?放谁谁也不能安心。

    许苡仁:“那就选百寻。百寻和我们学校合作已久,我还没听说过有过河拆桥的事。”

    李超越唉声叹气:“可人家硬气也有硬气的资本,百寻的这方面,唉,不提了。我有时候想想,钱这个东西,温饱之外就是个数字,名这个东西呢,现在八字还没一撇,我就考虑,是不是也太早了?就说我现在活着的时候吧,如果这个东西做出来了,就我现在认识的这些人里,我还真没有特别在意谁知不知道这是我做的。等我死了之后呢?哎,我那时候死都死了,还管他们知不知道是我做的干嘛啊?”

    许苡仁拿着汤匙喝粥的动作一顿,瞪他:“别动不动生啊死的。好好说话,还能聊吗?”

    “能聊能聊。”李超越提着小瓷壶乖巧地给他添了点茶水。

    许苡仁:“你心里已经有数了,你想给第一家。其实要不是他们说买断,是我我肯定也和他们合作,毕竟这种事不是看交情的。”

    李超越:“我现在就觉得,那个谁,第一家啊,他拿了这个东西过去肯定不会压着,毕竟一旦获批,专利期在那放着,早一天投产问世,对他们公司的利益和形象都是好事。”

    许苡仁好像听出来他纠结的那个“点”了:“你很急着做出来?”

    “我是没多急切,可是比我急需这个的人千千万万。就算我和第一家合作,最少也要五年,要是和百寻合作,可能需要的时间就更久了。我倒是等得起……唉,我也不一定等得起,这以后的事儿谁也不好说。”

    许苡仁板着脸:“胡说八道,快给我呸。”

    李超越就这点好,没有放不下的面子,立刻:“呸呸呸呸呸。”

    百寻集团和学校是长期合作的关系,甚至新校区的一整幢实验大楼都是百寻捐赠。李超越对百寻肯定是有感情的,与之合作资源和分配都能拿到最好的结果,名利双收不在话下。

    只是,李超越追求的,好像从来都不是自己的“好”。

    其实就算是许苡仁也一样。扪心自问,如果他有一个办法,能让病痛中的人早日康复、不再那么痛苦,他会因为身前身后留不留名、能不能多拿多少钱而犹豫吗?

    他绝对不会犹豫。

    那么李超越担心的是什么?

    许苡仁摘下眼镜,揉了揉鼻托的位置,又戴了回去,抬起头看向他。

    四目相接,许苡仁开口道:“我不问你第一家是谁,我就问你,算是‘爱国企业’吗?”

    第9章

    “许哥,你太懂我了。”李超越虚虚地捏起茶杯跟他碰了一下。

    许苡仁不由得严肃了几分——身处一线,他对这个话题的自然分外敏感。

    近年来外国的制药企业涌入如过江之鲫,其中又不乏打着交流学习、成果共享的旗号收购一类新药和新型技术的专利的。这些成果一旦“走出国门”,被包装一番,再回来的时候价格就已不可同日而语。而且这类药品往往不能归入医保范围内,患者要么砸锅卖铁自掏腰包,要么只能眼睁睁看着错过最佳用药时机。

    并非是出售专利和研究成果的学者唯利是图,而是因为研究新药的成本之高,是国内绝大多数制药企业无法独立负担的,在这种情况下想创制新药,只有寻求资本支持一条路可走。

    那国内的制药企业都在干什么呢?

    由于入行门槛低、投资见效“快”,许多投机者看好了国内巨大的市场需求,买几条生产线、建几个仓库,就开始绞尽脑汁利用各种手段和人脉推广药品,在这种环境下生产出来的,无疑多是重复、低质量的一般药品,在非良性竞争的价格打压之下,这一部分药企自身都难保,就更没有“兴趣”花大价钱支持新药的研发了。

    双重压力之下,导致了如今技术流失严重的局面。

    简而言之,李超越不能义无反顾地选择百寻,是考虑研发进度得不到最大保证;无法确定下来选择第一家企业,除了心血难以割舍之外,还担心研究成果不能面向国内患者投入使用。

    其实两害相权取其轻的话……许苡仁

    御宅屋最新地址
猜你喜欢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