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师》分卷阅读65

    大限将至,山陵将崩。

    天地不仁,朝荣夕落。

    十八年的弘治之治,终于走到尽头。

    风卷更盛,雨落更急。

    雷声中,黑云压下,笼罩整座皇城。

    奉天门前,两匹快马飞驰而至。

    宫门卫冒雨上前,马上人翻身落下,解下牙牌,高声道:“天子召翰林院编修杨瓒乾清宫觐见!”

    话声伴着雷音,竟似金戈交鸣。

    宫门卫匆忙让开道路,苦候许久的小黄门当即上前,高声道:“萧公公,您可回来了!快,快些!”

    小黄门满脸焦急,嗓子都有些发哑。

    萧敬心知不好,忙道:“不能耽搁了,快随咱家来!”

    话落,顾不得宫规,一把拉住杨瓒,直冲乾清门。

    天色太暗,雨水太急,看不清脚下的路,又被拉着向前跑,杨瓒跌跌撞撞,几次要摔在地上。幸亏顾卿在侧,每次都将他稳住。

    萧敬心急,恨不能抬起杨瓒飞回乾清宫,见状只道:“杨编修见谅,咱家日后再向编修赔罪!”

    说着,脚下不停,跑得更快。

    殿门前,禁卫中官皆表情严肃,脸色沉凝。透过半开的殿门,不时能见到宫人的一角红裙。

    顾卿停在石阶上,并不进殿。

    杨瓒随萧敬走进殿门,除去雨帽罩衫,随意用布巾抹去脸上雨水,由一名中官引入暖阁,觐见天子。

    暖阁门开启,奇异的暖香飘散,隐隐夹着几丝辛辣。

    室内不见刘健三人身影,只有弘治帝坐在御榻上,太子跪在御榻前。

    宁瑾和扶安捧着温水丹药,立在两步外,小心伺候。

    中官通禀之后,杨瓒迈步走进暖阁。每走一步,鬓角都有雨水滑落。

    距离御榻尚有数步,杨瓒跪地行礼。

    “臣翰林院编修杨瓒,拜见陛下!”

    第三十九章 山陵崩三

    额头触地,雨水沿着鼻尖滴落,青石砖面留下斑状水渍。

    湿透的官袍贴在身上,凉意沁骨。

    杨瓒用力闭眼,再睁开,伴随着一阵寒颤,异香愈发刺鼻,夹杂着辛辣的味道,紧绷的神经渐渐放松下来。

    再叩首,杨瓒被叫起。

    似没料到杨瓒会此时出现,朱厚照的表情中闪过几许诧异。转向弘治帝,是父皇叫来的?

    没有理会儿子的惊讶,弘治帝缓缓道:“杨瓒。”

    “臣在。”

    “可知朕为何召你?”

    “回陛下,臣不知。”

    杨瓒老实回答,头微垂着,看不到弘治帝的表情。

    御榻边的朱厚照愈发感到奇怪,正要开口,却被弘治帝按住手腕,向他摇了摇头。

    只是如此简单的动作,就让弘治帝的额心冒出热汗。

    宁瑾捧着热巾,弯腰上前,小心为天子拭去,重又退下。

    窗外又是一道惊雷,暖阁内烛火摇动。

    弘治帝没有说话,开始断断续续咳嗽,脸色涨红。朱厚照得到示意,纵然心怀疑问,也只得压下去。

    送上温水和丹药,宁瑾和扶安便静静的站在一旁,眼观鼻鼻观心,动也不动,仿佛两尊雕塑。

    杨瓒立在殿中,被异香和风雨声包围,一瞬间,恍然有些出神。

    许久,弘治帝不再咳嗽得那么厉害,开口打破了君臣间的沉默。

    “杨瓒。”

    “臣在。”

    “下尔诏狱,可怨?”

    “回陛下,臣有错,当惩。”

    “那便是有怨?”

    “陛下,臣不敢!”杨瓒并未惊慌,正色道,“臣虽愚笨,仍感陛下回护之心。臣对陛下怀德畏威,岂敢口不言心,欺瞒君上。”

    弘治帝点点头,话锋一转,道:“朕闻尔于狱中仍勤奋不辍,笃信好学,书不释手。可是实情?”

    “陛下谬赞,臣不敢当。”

    听闻此言,杨瓒愈发恭敬,消失的紧张感重新回来,神经立时紧绷。

    “哦。”

    弘治帝顿了顿,又开始咳嗽。

    扶安当即送上温水,将骤起的咳嗽微微压下。然声音变得沙哑,再不如之前清晰。

    “如朕令尔为太子讲学,经史子集,尔欲择何篇?”

    不是讲习,而是讲学?

    杨瓒吃了一惊。

    唯有内阁三位相公,翰林院两位学士,六部尚书才有如此尊荣。换句话说,只有太子的老师,才能用“讲学”两个字。

    小小的翰林院编修,胆敢为太子“讲学”,活腻了不成?

    天子不是口误?

    杨瓒脑中闪过多个念头,一个比一个惊悚,顿时心如擂鼓。

    “陛下,臣才识不逮,冲弱寡能,不敢妄言为太子讲学。”

    “朕知你非操刀伤锦之人,只好藏巧守拙。今日暖阁内,尽可畅言。言语鲁莽无罪,不尽不实必罚。”

    得天子此言,杨瓒丝毫没有松口气的感觉。

    重新跪倒,不及哀叹膝盖撞在青石砖上的钝痛,小心自怀中取出写好的文章。三层粗布均被浸湿,展开纸页,墨迹已是模糊一片。

    杨瓒不禁皱眉。

    早该想到,这么大的雨,人淋成落汤鸡,三层粗布能顶什么事。

    “陛下,臣日前偶有所得,成文两篇。本欲上呈太子,然经雨水浸泡,已无法观澜。”

    将几张纸团成一团,杨瓒深吸一口气,道:“蒙陛下洪恩,臣欲当面阐述,如有拙笨之言,缺漏不当之处,还望陛下宽赦。”

    “讲。”

    杨瓒写了什么,弘治帝并不十分清楚。

    昏迷这些时日,锦衣卫奏报的消息都堆积在案头。现下醒来,却知大限将临,无暇翻阅。急匆匆安排身后诸事,余下的,只能随之去了。

    内阁三位相公才干卓绝,辅佐太子绰绰有余,足以扛鼎,托付江山社稷。然出于慈父之心,他仍强打起精神,宣召杨瓒。

    太子能够定心向学,杨瓒功劳不小。为日后着想,他必须当面确认,确定自己没有看错人。

    杨瓒十分清楚,这是弘治帝“最后”的考验。

    能不能安全过关,他心中没底。然事情至此,已没有退路。在走进乾清宫的那一刻,他的命运再不容自己选择。

    是辅佐新君,青云直上,还是打落尘埃,重回诏狱。

    是福是祸,全在奏对之中,亦在天子一念之间。

    “臣不才,乡野泛泛之人,赐墙及肩。蒙陛下隆恩,金榜题名,点入翰林,复选弘文馆,不尽惶恐。同太子殿下讲习,常怀忐忑,唯恐才学不济,愧负君恩。”

    “庙堂诸公皆抱玉握珠,满腹经纶,才望高雅。”

    “臣才疏学浅,位卑职轻,不敢言经世治国之语,然蒙陛下隆恩,太子殿下厚意,为东宫计,条陈三事,以呈上御。”

    一番话说完,杨瓒气态沉稳,表情愈发肃然。

    弘治帝-
猜你喜欢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