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师》分卷阅读126

    出半个字。

    眨眨眼,杨侍读万分确认,拉人进坑的确很有必要。不然的话,哪来如此给力的盟友!

    骂退御史,两人话锋一转,当殿弹劾国子监助教周成,斥其掌武学期间玩忽职守,屡次贪墨,愧负圣恩。

    “每有赏赐必匿家中,货买食茶多以次充好,有教习为证!”

    “武臣大诰以外,少讲兵书,代以儒家子经。逢年考核,评定不以武艺战阵,尽为八股文章,堪称奇闻。”

    “为将者,当临阵奋勇,保民卫国。学中不讲为国杀敌,反授以仁义。本意虽善,其行却恶。同高皇帝创立武学之意南辕北辙。”

    “列子有著:形枉则影曲,形直则影正。武学掌事如此,如何为朝廷举送良将。故弘治十三年至今,学中多庸碌,未举一名良将。”

    “蒙陛下圣恩,令臣掌武学事。当其职必应其务。为正武学,当垂诸制度,重定考核,为国输才,方不负陛下隆恩!

    “臣请除国子监助教周成掌事,查其贪墨之行。肃正学中,闻达朝堂,以儆效尤。”

    话落,满朝文武俱惊。

    以文制武,延自前宋。

    仁宗皇帝之后,天子多重用文臣。从八品国子监助教掌事武学,已成惯例。突然改换规矩,满朝文武都有些适应不良。

    不等群臣反应过来,状元榜眼新官上任,第一把火就烧了起来。

    文臣不理解,武臣也觉得奇怪。

    国子监祭酒上言,请天子收回成命,莫要坏高皇帝治法,乱学中定规。更举出周成上疏,言所列罪名俱子虚乌有。

    “周成掌武学以来,俱按条章办事,从不敢懈怠。贪墨之事更是无从言起,请陛下明察!”

    事起武学,涉及国子监,引起如此大的波澜,六部六科当为周成说话才是。怎料黄祭酒的条陈尚有附议,周成的自辩,压根没人理会。

    推本溯源,不难理解。

    谢阁老是谢状元的亲爹。如果前者不同意,内阁不通过,奏疏未必会闻于朝堂,更不会出现在早朝之上。

    位列朝堂的都是人精。

    黄祭酒是没办法,周成是他推举,又为翁婿,不保不成。

    其他人则要思量,为一个从八品助教得罪阁老,是否值得。故而,旁事尚可再论,周成的官途已然走到尽头。

    文臣集体沉默,武臣也不会出头。

    作为当事人,周成没有上朝的资格,只能求助黄祭酒,请代为上疏,自己留在国子监,焦急等待结果。

    可惜,等来的实在不是什么好消息。

    如杨瓒预料,朱厚照当殿发下敕谕,“除国子监助教周成武学掌事,发大理寺究查贪墨之事。查证属实,当依律严办。”

    “陛下圣明!”

    谢丕顾晣臣齐呼万岁。

    黄祭酒心有不甘,仍要据理力争。同列的太常寺少卿犹豫两秒,再想拦,已是来不及了。

    黄祭酒高举朝笏,自仁宗年间讲起,条陈各项规章,并举实例,只为禀明,纵要处置周成,以司业掌武学实不可为,请天子收回成命!

    周成不堪用,国子监还有其他助教。

    助教不成,还有博士厅的博士。再不行,咬咬牙,监丞也可。

    唯有司业,万万不行!

    “陛下,祖宗规矩不可废啊!”

    黄祭酒声泪俱下,不肯罢休。

    谢丕和顾晣臣同时握拳,心生怒意。

    群臣都在观望,想看一看,这位少年天子是否会顾念“老臣”,改变主意。

    “黄卿家之言,确有几分道理。”

    话入耳,谢丕和顾晣臣都是心头一震,正要出列,忽见杨瓒微微侧首,向两人摇了摇头。

    思及杨瓒对天子的了解,两人互看一眼,停住脚步。

    “陛下,此事实不可行,还请收回圣命!”

    黄祭酒豁出去,跪在地上,声嘶力竭。

    无论如何,都要让天子回心转意。

    朱厚照沉默片刻,没有顺着黄祭酒的话说,而是道:“听卿之言,当饱谙本朝律令。”

    话题转换得有些快,黄祭酒有些发愣。

    “南京刑部左侍郎三乞年老致仕,朕已准奏。”朱厚照话不停歇,语气带着嘲讽,“卿既深知条律,为人刚正,不徇私情,当可为之。”

    国子监祭酒,从四品。刑部左侍郎,正三品。

    一跃两品,堪谓拔升。

    黄祭酒却全无半点喜意,跪在地上,人已经傻了。

    自太宗皇帝迁都,南京六部名存实废,远离权利中心。说句不好听的话,已成为文臣武将养老之地。

    逢新帝登基,正是大展拳脚之时,忽然被迁至南京,同发配无异。

    两京迁调,本该吏部发下官文。但天子金口玉言,吏部官员也不会想不开,站出来驳斥。对黄祭酒有几分佩服,正跃跃欲试的言官,也纷纷偃旗息鼓,不敢出声。

    黄祭酒孤零零的跪在地上,无人帮扶。经中官提醒,方才额头触地,叩谢圣恩。

    正要退回队列,天子忽又出声。

    “黄卿家既入刑部,当端肃言行,约束家人,方不负朕意。”

    “臣遵旨。”

    再次叩首,黄祭酒起身退回队伍。低着头,握紧朝笏,面如死灰。

    丹陛之上,朱厚照以袖遮掩,半块豆糕进嘴。

    锦衣卫早有密报,京城大火时,杨先生的家人求助,被祭酒府的门房关在大门外。为防火火势蔓延,更直接推到院墙,对邻家见死不救。

    朱厚照早想处置,奈何事情繁杂,锦衣卫又被朝官盯死,不好轻动。

    如今倒好,自己送上门,撞上枪口,朱厚照自然不会客气。

    人送到南京,官途无望。再寻个错处,夺印罢官,轻而易举。

    想到锦衣卫的秘报,朱厚照就气得肝疼。

    一个从四品的国子监祭酒,藏在府内的金银竟达数万!单靠俸禄,八辈子不吃不喝,也积攒不下。

    靠着朝廷恩典,大肆贪墨收礼,当真是胆大包天!

    博学广闻,刚正为人,两袖清风?

    清风个鬼!

    有了黄祭酒这只“出头鸟”,谢丕和顾晣臣掌事武学,再无人提出质疑。学中规矩更改,条陈上禀,内阁兵部加印,比想象中更为顺利。

    群臣摸出门道,国子监和武学的变故,实出天子之意,不想和黄祭酒作伴去南京,最好不提一字。

    此事暂罢,户部尚书韩文出列,重提盐引商税。

    “弘治十八年五月发盐引,今太仓积银二十万,请发宣府大同充为军饷。”

    同意者自是附议,反对者当即出列争辩。

    很快,文臣吵成一锅粥,武将闲在一旁做布景,试图插言,往往被三言两语喷回去。抹去喷到脸上的唾沫星子,压下火气,继续装背景。

    “今天正月至今,山崩地洞,暴雨洪-
猜你喜欢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