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师》分卷阅读327

    ,凿开城门,碾过役夫尸身。如非援军赶到,杀得鞑靼人仰马翻,此刻,鞑靼定已涌入城内,大开杀戒。

    “杀!”

    推动攻城锤的骑兵,多来不及上马,当场被弓箭射杀。

    张铭一马当先,指挥步卒冲进城内,迅速登上城墙。

    此时此刻,鞑靼大营一片混乱,新入步兵战阵,别部额勒亦被包围,难以脱身。城墙上的鞑靼进退不能,同先时明军交换角色,转瞬陷入绝境。

    “杀!”

    步卒冲上城墙,挥刀劈砍。

    鞑靼惊魂难定,很快被杀得大败。

    见到同袍和百姓尸身,明军悲愤难抑,下手毫不留情。刀劈矛刺,直将鞑靼逼至跳墙,誓不留半个活口。

    危机解除,杨瓒忽然没了力气,靠着石墙,滑倒在地。

    阽危之域,生死一线,转瞬绝处逢生,化险为夷。

    大起大落,心情实难表述。

    “佥宪?”

    “我无事。”

    放下宝剑,后脑抵住石壁,伤口一阵疼似一阵,杨瓒却甘之如饴。

    疼,代表活着。

    活着……

    想起战时,不顾掌心血污,用力捂住双眼。

    咸涩的泪水,终于滑落眼角,浸湿脸颊。

    镇虏营战局逆转,别部额勒陷入苦战。

    草原上,顾卿率领百余骑兵,顶风冒雪,终寻到别部扎营处。

    夜幕将临,大风夹着碎雪,冷入骨髓。冰碴打在脸上,似利刃擦过。

    枯黄的草茎,俱被厚雪深埋。牛羊想要吃草,只能顶着寒风,刨开雪层。每遇寒冬,部落牛羊都会大批死去,牧民想要活命,只能随部落首领到明境劫掠。

    别部额勒有黄金家族血脉,领七千牧民,是草原上数一数二的大部落。平日里,都是分成百十人的小部,赶着牛羊,各自寻找草场。

    每逢节日或出战,才会聚集到一处,扎下帐篷,立起营盘。

    此次,别部额勒领数千人叩边,部落里多是老弱妇孺,仅有五十人负责守卫。

    为防他部寻仇,众人离开熟悉的牧场,将营地选在汤河下游,靠近明朝边境,距石城匣不到百里。

    一边劫掠明朝,一边靠明朝边镇作为保护,简直是莫大讽刺。

    入夜后,篝火熄灭,牛羊归圈。守卫巡视过营地,确定没有危险,也打着哈欠,陆续返回帐篷。

    午夜之后,风雪更冷。

    寅时初,牧民皆陷入沉睡。营地四周,除北风呼啸,仅有草原深处传来的狼嚎。

    风雪中,百匹战马靠近营地。

    马上骑士皆手持弓箭,背负双刀,口中衔枚,无声无息,似融入夜幕。

    战马四蹄裹着粗布,笼头被系紧,借风声掩护,自始至终,没有惊醒牧民。

    “点火!”

    顾卿一声令下,骑士挥鞭,战马撒开四蹄,冲进河畔大营。

    冲锋过程中,骑士放开缰绳,仅以双腿夹紧马腹,点燃箭头油布,拉开弓弦,瞄准紧挨在一起的帐篷。

    嗖嗖几声,先后五座帐篷被点燃。

    火光照亮,羊圈起了骚动。

    有牧民被火光和叫声惊醒,匆忙起身查看。

    刚刚掀起帐帘,就见两只火箭迎面飞来。

    “敌袭!”

    牧民大骇,当即大叫。

    夜黑风高,借助火光,视线依旧模糊。只能勉强认出轮廓,压根分辨不出,在营中奔驰放火之人,究竟来自哪个部落。

    在牧民的认知中,敢深入草原,趁夜偷袭,必定是别部的仇家。根本不会想到,来的竟是明军!

    按计划,骑士只管放火烧帐,杀死牛羊。牧民如不抵抗,少有见血。遇上持刀的守卫,却不会客气,长刀横过,人头当场飞落。

    “救火啊!”

    火光冲天,很快连成一片。

    牧民接连被惊醒,见到营地惨状,不由得大声喊叫。

    来不及破冰取水,只能挥锹铲雪,意图压灭火苗。

    百座帐篷,多数已经起火。牛羊多数被困在火中,仓皇惊叫。几头公羊试图跃过栅栏,却被火光吞噬,空气中,飘散一股焦糊的味道。

    火势越来越大,完全控制不住。牧民只能舍弃帐篷,先救牛羊。

    见明军并不杀人,多数牧民都在拼命救火,仅少数强悍妇人和不及车轮高的孩子,拿起弯刀弓箭,试图拦截骑兵去路。

    “走!”

    挥鞭扫开拦路之人,顾卿打一声呼哨。

    百名骑兵立即聚集,如利矢般冲开牧民,驰入茫茫夜色之中。

    漫天黑云,风助火势,烈焰狂燃。

    别部营地,浓烟滚滚,彻底陷入一片火海。

    第一百四十章 归来

    烈火燎原。

    熊熊赤焰,照亮整个夜空。

    跃动的火舌,似要驱散密布彤云,点亮银月繁星。

    烟气弥漫,随北风飘散。

    百里外,石城匣敲响铜锣,守备指挥匆忙打起火把,登上城头。

    举目眺望,均是惊疑不定。

    “观火起方向,应是汤河?”

    想起进犯的鞑靼,守备满面凝色。

    “指挥使,起火处在汤河下游,可要派人查探?”

    “不可。”指挥使摇头,道,“今岁天寒,连降大雪,日前又有冰雹,已成天灾。夜不收回报,草原遭灾极重,人口牲畜冻馁而死者,不计其数。大火起得过于蹊跷,不得不慎。如是鞑靼使计,诱我等出塞,趁空虚叩边,卫中疏于防备,恐步潮河所后尘。”

    “指挥使言之有理。”

    斟酌两秒,守备点头。

    两人一番商议,当即下令,城头点燃火把火盆,架起长弓。

    “加紧巡逻各处关口,凡遇异常,无需回禀,立即放箭!”

    宁可误杀,不可放过一个鞑靼!

    “遵令!”

    铜锣声再响,卫内边军俱被调动。

    千户百户披甲执戈,手持火把,亲在城头巡视。兵卒五人一列,拉弓搭箭,不放过任何可疑迹象。

    被草原大火惊动,黑汉岭堡、四海冶所接连响起锣声,地堡关口纷纷架起长弓,推出火炮。

    自庆阳口至柳沟营,守备指挥登上高处,遥望北方草原,表情严峻。

    这场大火,究竟因何而起?

    鞑靼使计,诱边军出赛?

    亦或是鞑靼部落仇杀,趁夜放火?

    自指挥到佥事,从千户到百户,由总旗到小卒,绞尽脑汁,东猜西揣,始终无一人想到,这场大火是由明军点燃。遭遇火焚的部落,竟是连破蓟州关口,正威胁密云的别部!

    边镇中,明军打起精神,加紧巡逻,严密设防。

    草原上,别部牧民使出浑身解数,用出全部力气,仍无法控制火势,只能无助的看着烈火蔓延。

    眨眼间,百余帐篷尽成飞灰,堆积在帐篷里的皮毛绢绸,粮食干-
猜你喜欢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