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师》分卷阅读361

    ”

    “增楚府镇国将军禄米十石、鲁府富国将军禄米……”

    夏氏外戚,各地藩王,王府世子,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乃至镇国中尉都赏赐一遍。或赐金银丝绸,或赏绢布铜钱,或增几石禄米,最低也有百贯宝钞。

    偏偏有一人被落下。

    宁王!

    旨意宣读完毕,两班文武齐齐屏息。

    无人再想高皇帝之法,包括阁老尚书在内,脑子转着同样的念头,天子此举,究竟是疏漏,还是刻意?

    蓟州,镇虏营

    宫中的喜讯,很快由锦衣卫传至边塞。

    赏赐边军的旨意未下,天子的私信已送到杨瓒手中。

    展开绢布,看到明晃晃的“朕做爹了,朕有公主了,杨先生同喜!”,杨瓒下巴坠地,半晌无语。

    好吧。

    按按额头,他理解熊孩子的心情,毕竟是第一次做爹。

    同时也该庆幸,无论多高兴,朱厚照的理智没被冲走,送来的是私信,而不是圣旨。否则,天子得子,臣子同喜,算怎么回事?

    收起绢布,正想该如何回奏,帐帘外突起一阵脚步声。

    片刻,一名绿袍主簿兴冲冲走进,见礼之后,满脸兴奋道:“佥宪,出苗了!”

    听闻此言,杨瓒手下一顿,猛的抬头。

    “可是番粮?”

    “正是!”

    “好!”

    喜从天降,杨瓒大喜过望。

    当即丢开笔,随主簿赶往田头。

    到近处,只见边民围成一圈,略显贫瘠的土地上,十几株碧绿的幼苗,正在风中轻轻摆动。

    停住脚步,杨瓒握紧双拳,禁不住鼻子发酸。

    努力没有白费,终于成了!

    这种喜悦,语言难以形容。

    先是番薯,后是玉米,继续下去,土豆还会远吗?

    这不只是成功,更是延续国朝,令万民饱腹的希望。

    正德二年三月,中宫诞两女一子。

    同月,都察院佥都御使杨瓒于北疆上疏,奏禀番粮种植之法。并言北疆募兵不足,缺少将官。请从武学调派,或举武将功臣之子有能者充任。

    次月,兀良哈三卫指挥入朝,贡马匹人参,兽皮鹿角。叩谢天子隆恩,增开互市,免其交通鞑靼之罪。

    锦衣卫指挥使顾卿回京,提审诏狱人犯。

    庆云侯世子狱中上表,愿让世子位,以锦衣卫百户戍卫边镇,戴罪立功。

    上表送到乾清宫,半盏茶后,朱厚照才恍然大悟,想起周瑛是谁。询问过顾卿,当即下敕,许其请。然不以百户,只以小旗戍边,立功方可擢升。

    和预期不同,到底能离开诏狱。

    周瑛接旨,立誓要做出一番成就,否则绝不还京。

    庆云侯得敕,知晓周瑛请辞世子位,自愿戍边,关在房中整晚。隔日上表,请天子降革爵位,父子四人往边镇戍卫。

    事闻朝堂,文官不论,武官皆是大哗。

    传至金陵,同庆云侯类似的外戚,都关起门来,一边大骂周寿周瑛不厚道,乱起幺蛾子,一边商讨,是否也该上表,送子弟戍边。

    天子未必准许,好歹要摆明态度。

    碍于种种因由,外戚多瞻前顾后。武将功臣,勋贵世家就没许多顾虑,得知天子允周瑛所请,并下旨褒奖,纷纷上疏,自请子孙戍北。

    世居金陵,功臣勋贵皆子孙繁茂。

    儿子多,孙子多,重孙子更多。

    与其挤在一起吃闲饭,为几两银子闹腾,不如到边塞闯上一闯。

    不能立功晋身,也能自食其力,不会躺在先祖的家业上混吃等死。

    至于“被上表”的会怎么想,是否会硬着脖子抗议,压根不在考虑之内。

    第一百五十四章 不速之客

    正德二年,四月丁丑

    皇子公主洗三当日,宫城内笙歌鼎沸,繁弦急管。皇城内车水马龙,红飞翠舞,紫陌红尘。

    国朝有续,普天同庆。

    天子下旨,减免蓟州、贵州、湖广等地税粮,皆以兵祸水旱地震之故。敕礼部及五城兵马司,皇子公主洗三当日,京城之内不宵禁,东安门各处置中官禁卫,拟发节赏。

    “铜钱三枚,麦饼馒头俱以红饰。”

    翰林院抄录圣旨,发顺天府,张贴皇城各门。

    忧民丁少识字或不识字,安排秀才童生于城下宣读。不出半日,天子恩德传遍京师。京畿郊外,远至通州亦有耳闻。

    都察院上言,皇子公主尚在襁褓,纵为琼枝玉叶,福深禄厚,仍不可过甚。

    奏疏未递至御前,先被内阁压下。

    三位阁老意见相同,宫中喜乐之时,递上这样煞风景的奏疏,非但帝后,两宫太后都将勃然不悦。

    换成旁人,哪怕是副都御使,压下奏疏,根本不必有半句解释。

    偏偏上疏的是都御使,且出于好意。内阁考虑之后,认为不可轻忽,最终决定,由刘东阳执笔,附上批复,发回通政使司。

    如是刘健,遣词定会过于强硬,引来对方反弹,事情反而不好收拾。

    谢迁善言,却因谢丕之故,同都察院很不对付。遇都察院上下,即便是两位都御使,也是皮笑肉不笑,能不说话,一概点头了事,半点不给面子。

    唯有李东阳,善谋能言,和都察院关系还算不错,最为合适。

    思考片刻,李阁老悬腕纸上,百余字一挥而就,字里行间,既不过于强硬,又能让观者体会深意。

    批复的主旨,只要为两点:

    其一,龙凤三胞,实天赐之喜。民间遇此吉事,必由州府上报,朝廷发赏。

    今中宫所出,一双公主,一位皇子,皆居嫡长,实乃祥瑞之兆。于国民,都是大喜。这个时候,出言反对庆贺,实在煞风景,极不妥当。

    其二,洗三之日,庆贺发赏均出内库,无干国库。如何操办,属天家之事。铜钱麦饼散于民丁,赈济饥苦,彰显天子仁厚,并非无故奢靡,不应阻拦。

    民间富饶之家,遇添丁之喜,亦要多方庆贺,或散饼乞儿,或流水设宴。

    天子下旨庆贺,除宫宴之外,比之江南豪富,用度可谓节省。

    还有一点,李东阳没有明说,两位都御使看到批复,定能明白。

    此番庆贺,不只内库出钱,仁寿宫清宁宫都抬出箱银,交承运库换做铜板,三枚以红绳串连,封入木箱,洗三当日,于东安门等处散发。

    意图阻拦,天子不究,两宫也不会放过。

    惹怒天子,好歹能说项一二。两宫心系孙辈,身居宫中,若是被惹恼,未必肯听解释,也无从解释。

    后宫不可干预朝事,为孙子孙女洗三添福,却与国事什么相干?

    两宫同时发怒,向天子施压哭诉,天子顺水推舟,上疏之人必遭牢狱之灾,谁也救不了。

    -
猜你喜欢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