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师》分卷阅读376

    北疆论功,顾卿升任锦衣卫指挥使,掌北镇抚司。赵榆升锦衣卫同知,掌南镇抚司。

    因前事,牟斌请辞官归乡,未获准。天子念其旧功,绝口不提其办差疏漏,反屡次褒奖,发下赏赐,改调金陵,管南京镇抚司事。

    按照常例,不出意外,牟斌将在此地养老。

    以罪转调,日子定不好过。但牟指挥使品级未降,皇恩未减,十分明显,仍得圣眷。南京官员勋贵,除魏国公等树大根深的功臣外戚,见面都要客气三分。

    如若牟斌不服老,继续在南京发光发热,其职业生涯,未必不会焕发第二春。

    原因很简单,南京是养老之地不假,却近江浙湖广,财货丰腴,水陆畅通,消息传递更快。

    浙海一带的倭贼海匪,被杨瓒王守仁刘瑾剿灭,赶尽杀绝。福建广东附近,仍偶有出没。

    受其影响,苏浙之地,若有海匪死灰复燃,卷土重来,南京镇抚司,当第一时间得知消息。

    越想越是在理。

    牟斌抵达南京,见过一干同僚,搬入镇抚司衙,查阅往年记录,立即面色黑沉。

    官员到金陵养老,厂卫于此,却不可碌碌无为!

    牟指挥使上奏天子,言明忧心。得到恩准后,联合新任南京守备太监,大刀阔斧,在南京镇抚司进行“改革”。

    所谓新人新气象。

    牟斌的到来,彻底令南京镇抚司改头换面。

    随锦衣卫振作,重现龙精虎猛,在此地养老的官员,均生出危机感。

    吃饭睡觉,被人盯着,尚且能忍。

    和美人风花雪月,看星星看月亮,畅谈人生哲学,都被人盯着,甚至是明目张胆的盯着,是个人就受不了。

    实在受不住,南京官员联合起来,好话说尽,软硬兼施,牟指挥依旧不为所动。

    食君之禄,忠君之事。

    每天无所事事,除喝茶聊天就是侃大山,完全是浪费米粮,徒耗禄银,坚决不成!

    没事干?

    交给本官!

    牟斌同镇守太监商量,奏疏递送顺天。

    敕谕抵达,南京文武顿陷水深火热。

    没有政事可处理,好办。

    文官修书,顺带翻阅资料,查找旧日案卷,对照番邦四夷,绘制舆图海图。武官也不能闲着,调集卫军,十日一操改成五日一操,路上操练不够,水上继续!

    见到东倒西歪,一个时辰都站不住的伪军,牟指挥发了狠,五日改成三日。谁敢不满,都给本官扔海里,不脱一层皮不算完!

    不过两月,南京文武均摇身一变,抛却养老状态,开始卧薪尝胆,奋发进取,为朝廷建设事业添砖加瓦,努力奋斗。

    朱厚照得悉,不仅没有怪牟斌手段严酷,反而大加赞赏。

    自此之后,金陵旧都,再非朝廷官员“流放养老”之地。接到转调官文的文武,也不会哭丧着脸,哀悼前途无望。

    不耐勾心斗角,喜好做学问的朝官,纷纷动起心思,甚至主动上请,转调南京。其中就有王守仁的亲爹,现任礼部侍郎王华。

    王侍郎想得很清楚,以他的能力,做到一部尚书已是极限。入阁之事,根本想都不用想。

    与其留在顺天,不如请调应天,修书立传,开办书院,远播贤名,为儿子的前途铺平道路,拓展关系。

    内阁相公,六部九卿均已耳顺古稀。天子不及弱冠,今后必重用少壮。

    朝中的人脉固然重要,“新人”更不容忽视。

    天地君亲师。

    血缘之外,再没有比“师生”关系更为牢固。

    王守仁有剿匪之功,至双屿卫驻守,更是难得资本。他日还朝,至少也是六部郎中。如立下大功,侍郎也非不可能。

    父子同朝为官,不算稀奇。同朝之内,子超父品,却会为世人诟言。功劳再大,也有可能被降品。

    前宋科举既有此例,何况今朝。

    为免王守仁被压制,抱负不得施展,王华立下决心,主动请调南京。

    奏请递送文渊阁,内阁商讨之后,知其去意已决,上奏天子。

    朱厚照考虑数日,将奏疏压下。遣刘瑾至侍郎府传口谕,王卿家父子皆国之栋梁,朕当重用。

    旋即,王华被授太子少保,升礼部尚书,仍留顺天任职。

    王守仁知悉,写成家书,快马送入京城。

    看完之后,王侍郎当即掀桌。

    什么叫外边很好?什么叫正在格物,不便入京?什么叫钻研霸道,欲为国朝开疆?

    当他看不懂字面下意思?

    这不孝子分明在说:爹,儿子心里有数,别瞎忙活,省得越帮越忙。

    越想越气,记起王守仁少时,王华顿觉手痒。相隔十余年,又生出揍孩子的**。

    在这一点上,王侍郎和谢阁老很有共同语言。

    只不过,对儿子下手之前,还需找杨探花聊一聊人生。

    无他,儿子变成怎样,这小子就是罪魁祸首,万恶根源!

    值得一提的是,原南京守备太监傅容,借顾卿相助,如愿调回顺天。

    知晓牟斌和继任者的消息,傅容不免有些遗憾。如果咱家没走,说不得,也能得份功劳。

    思量半晌,难免失笑摇头。

    古人早有言,鱼与熊掌不能兼得。人心不足蛇吞象。

    既已回到顺天,升调司礼监,便不可再生贪念。何况人在京城,时常御前露脸,还愁没有立功穿透的机会?

    他早打听清楚,都察院的杨御史和顾指挥交情莫逆。

    有这层关系在,甭管怎么说,只要不犯错,后半生的日子都将顺遂。

    想到这里,最后一点不甘也烟消云散。

    傅容站起身,抖抖衣袖,唤来一名长随,知杨瓒奉召觐见,人已过奉天门,眼珠子转转,立即叫两个小黄门,抬脚离开值房。

    不是十拿九稳,也该碰碰运气。说不准,真能说上话。

    可惜,傅公公的运气实在不好。

    杨瓒带着满车玉米,穿过奉天门,直往乾清宫。

    丘公公在侧,知晓车上是天子惦记的番粮,行事愈发谨慎。

    眼睛瞪起,生人勿进!

    沿路遇到“碰运气”的中官,通通瞪走。

    犹不死心者,望着杨瓒,表情格外生动,仰慕杨御史而不能近前,实为平生之憾。

    转向丘聚,登时换过一副面孔。

    只你会瞪眼?咱家也会!

    御前伺候?

    咱家得过皇后娘娘的赏!

    一路走,一路瞪。

    丘聚眼眶发酸,终究没落下风。

    杨瓒忽生感慨,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当真至理名言。

    至乾清宫,大车停住。

    张永刘瑾在殿内伺候,谷大用和高凤翔几人掀开蒙布,仔细查验之后,确定袋中都是玉米,轻松扛起一袋,送入殿中。

    东-
猜你喜欢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