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师》分卷阅读416

    顾侯爷豪情顿起,拊掌之后,酒碗都不用,直接拎起酒坛。

    “卿儿,同为父满饮!”

    顾卿没有说话,接过家人新送的烈酒,拍开泥封。

    见父亲兄弟各举酒坛,顾世子扔掉酒碗,同拎起酒坛,豪迈共饮。

    杨瓒酒量一般,先时几盏下腹,已是火烧火燎。

    酒劲上来,顿觉眼饧耳热。

    见顾侯父子举着酒坛,咕咚咕咚拼酒,杨廉顾铮凑到一处,低声交流。杨御史干脆推开酒盏,执筷挟起一块排骨,啃了起来。

    红烧做法,火候正好。

    既入味又不缺嚼劲,正好下饭。

    举起筷子,分别挟起几块,放入杨廉和顾铮碗里。

    “谢四叔。”

    杨廉为父守孝,许久不食荤腥,杨瓒很是心疼。到京之后,问过太医,得空就要给侄子进补。

    可惜的是,无论怎么补,都不见侄子长肉,反倒个头有抽高迹象。如此一来,更显得小少年身板不壮,很是单薄。

    看着碗中排骨,顾铮愣了两秒,谢过杨瓒,和杨廉一起开吃。

    “劳烦。”杨瓒回过头,对家人道,“三碗米饭。”

    家人应声退下,很快送来……三盆。

    杨瓒无语。

    是他说错,还是对方理解错误?

    谁家的碗这么大?

    家人正色表示,杨老爷没说错,小的也没理解错。根本原因,侯府的饭量皆以盆计,从不论碗。

    “京中规矩大,实在不便。在蓟州时,多以桶量。”

    杨瓒:“……”

    这就是所谓的饭桶之家?

    好吧,是他孤陋寡闻,大惊小怪。既然是侯府规矩,自不好多言。

    家人退下,杨瓒正要盛饭。忽然想到什么,转头看向顾铮。

    少年,用盆还是用碗?

    “杨叔,小侄用碗。”

    或许是杨瓒的表情过于生动,不等话出口,已得到回答。

    顾侯父子拼酒,一坛接着一坛子,咕咚咕咚,海量豪饮。大有一醉方休,万事不愁之意。

    “卿儿,为父亏欠你良多……”

    连饮三坛,顾侯眼角泛红,积在心中的话,借助酒劲,终得以出口。

    顾卿不言,又拍开新坛泥封,道:“父亲,儿是自愿。”

    顾鼎抢过酒坛,道:“这一坛,我敬二弟!”

    顾卿没答言,劈手又抢了回来。

    “兄长敬酒,弟不敢辞。酒坛就在那里,自便。”

    简言之,此坛是我拿,此封是我开,甭管敬酒还是自饮,自己动手!

    顾鼎不以为忤,反而笑了。

    笑声越来越大,最后竟笑出眼泪。

    回忆北疆之时,纵然艰苦,却是策马驰骋,挥刀杀敌,没有那么多弯弯绕,用不着勾心斗角,何等畅快。

    回京之后,立身朝堂,却要时时小心,事事在意。

    为防猜忌,父亲告老,兄弟分宗,好好一家人,偏偏要分成两家。

    文武双全,有盖世之才的兄弟,更跪在祖宗牌位前,立下重誓,自断子嗣……

    怨不怨?

    恨不恨?

    到头来,竟连“愧疚”二字都说不出口。

    “我敬二弟!”

    拎起酒坛,顾鼎不似在饮,更似兜头浇下。顾卿不言不语,动作半点不慢。

    很快,两人脚下多出三四只酒坛。

    见此情形,杨瓒不禁蹙眉。

    即便度数不高,也不能如此豪饮。

    当是酒圣不成?

    “如果醉了,该如何是好?”

    闻听此言,顾铮咽下饭粒,又盛一碗,道:“杨叔无需担心,祖父和父亲的酒量不差,二叔更好。在蓟州时,二叔力战群雄,蓟州镇守以下都不是对手。府内藏酒不过五十几坛,喝不醉。”

    话落,夹起一只鸡腿,自己没吃,放到杨廉碗中。

    “廉弟多用些。”

    “多谢兄长。”

    顾铮颔首,很是满足。

    “杨叔放心,厨下定备着醒酒汤。”顾铮又道,“祖父一直记挂二叔,与其劝阻,不如由其痛饮。”

    清醒时,许多话压在心里,不能出口。

    不如一醉,或能解开心结。

    看着顾铮,体会话中之意,杨瓒再度生出怀疑。

    这孩子的亲爹,当真是顾世子?

    是日,庆平侯父子家宴豪饮,侯府酒库告罄。

    面对空空如也的库房,侯府长史欲哭无泪。

    宫城内,天家同样设宴。

    仁寿宫中,王太皇太后,吴太妃,张太后,各抱一个满身通红的胖娃娃,笑得合不拢嘴。

    朱厚照坐在下首,眼巴巴的瞅着,就是没胆子抢。只能化悲愤为食欲,和皇后一起啃玉米。

    “福儿,再给朕生几个公主吧。”

    夏皇后咬着玉米,用力点头。

    “好,妾必定努力。陛下想要几个?”

    “两个,三个,不,五个?”

    “成,没问题。”

    伺候的女官宫人眼尾齐抽。

    没听见,她们什么都没听见!

    如此混不吝,不着调,绝非天家第一夫妻,国朝帝后!

    长春、万春两宫的美人,终于解除“禁足”。

    嫔位以上有幸至仁寿宫,陪坐家宴。余下在长春宫设席,也能热闹一番。

    按照世人看法,皇宫家宴,当该美酒琼浆,珍馐佳肴才对。

    现实却是,仁寿宫的宴席上,主角非是山珍,亦非海味,而是甘薯和玉米。

    有杨瓒献上的食谱,尚膳监开足马力,几个大厨一起下手,耗费心思,花样手段尽出,以甘薯和玉米为主,添加各式配料,竟成三十余道新菜。

    《宅书屋》om

    请大家记住网站新地址
猜你喜欢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