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师》分卷阅读422

    互相推让,视爵位如洪水猛兽,张口自由,闭口出海,不答应就偷跑,更愁。

    事情为何会发展到如今地步?

    抽抽丝剥茧,追根溯源,杨瓒的大名,落入众人眼帘。

    杨阁老耸耸肩膀,呵呵一笑。

    是,确是本官。尔待如何,咬他啊?

    宗室勋贵如戳破的气球,一边运气一边漏。

    和杨阁老理论?

    谁敢啊!

    旁的不提,锦衣卫指挥使岂是好惹!更不用说,东、西两厂提督,每逢杨阁老讲学弘文馆,必抛开一切事务,亲自奉茶倒水。

    扑上去咬?

    咯掉满口牙不算,牙床都得磕掉一半。

    万一惹得对方生怒,金尺抽下来,匕首戳几下,还要不要活。

    更重要的是,出海之事,杨阁老最有发言权。一旦削去自家股份,今后的日子可怎么过。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见识过海贸的丰厚利润,再回到从前的日子?

    除非脑袋冒氢气。

    于是乎,皇子和世子们矢志探寻自由,在拓展疆土、扬帆出航的道路上,撒丫子飞奔。藩王宗室实在气不顺,只能躲进小黑屋,猛抽杨阁老小人。

    相比之下,朱厚照身为天子,有权有钱,自有解决办法。

    儿子跑?

    没关系,老子也跑。

    立即打点行囊,出京,北狩!

    “朕北狩,少则数月,多则两年。政务悉交皇太子。”

    看到盖着宝印的字条,皇太子脸色数变,终于怒发冲冠,气急掀桌。

    摊上这样的老子,憋屈啊!

    “殿下?”

    伺候的中官小心上前,试着提醒:眼见就要午朝,殿下去是不去?

    捏着字条,皇太子狠狠磨着后槽牙。

    “去,这就去!”

    兄弟坑,亲爹更坑,还是母后和皇姐好!

    皇太子深吸一口气,不乘舆,直接步行往西角门。

    行在途中,得中官来报,英国公次子自海上归来,携十大车珍珠珊瑚,宝石玉器,刚刚进宫。谢小郎中亦自南疆返还,同带数车方物,进献宫中。

    进献宫中?

    皇太子眯眼,嘴角缓缓勾起。

    兄弟偷溜,父皇偷跑,满肚子火气无从发泄。

    这两位,回来得正好。

    亲爹坑儿子,亲弟坑兄长,做舅子的,自然可以坑姐夫!

    两位驸马都尉送完礼,正打算回府,同妻子一叙相思之情。不料想,刚过金水桥,顿感脊背生寒。

    忙不迭回头,除了刮过的北风,只有一身甲胄的禁卫。

    两人蹙眉。

    多心了吗?

    事实证明,好的不灵坏的灵,绝对至理名言。

    翌日,即有中官过府,着两位驸马都尉取消“休假”,入户部和兵部当值,即日生效。

    知是皇太子之意,两人欲哭无泪。

    不是说,驸马都尉仅挂职,不掌实权,不用上衙门点卯吗?

    文华殿中,皇太子放下笔,端起香茗。

    想当年,就看这两个不顺眼。敢趁中元节和皇姐说话,求父皇下旨……哼哼!

    休假?

    想得美。

    去部里熬油吧!

    第一百七十一章 番外三 皇家女婿的励志人生

    正德天子性格豁达,不拘小节,一生特立独行。

    以其独有的人格魅力,熊遍朝堂,熊出国门,碾压一众邻邦。甚至漂洋过海,在新大陆设立互市,同印第安人和澳洲土人做起生意。

    正德五年起,每隔三年,官方船队就要起航,携丝绸瓷器,茶叶美酒,往外邦市货。

    随宗室外戚,勋贵朝官接连入股,船队的规模逐年增加,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欧罗巴的探险家,打着商船幌子的各国海盗,看到福船的桅杆,见到兵船的影子,只有两个选择,要么举手投降,乖乖做个俘虏。要么干脆舍弃船只,立即跳海。

    选择前者,说不定能撞上大运,遇到明朝水兵心情好,放其一条生路。

    选择后者,只要没落入鱼腹,抱住一块浮木,飘到哪座无人岛,等到民间商船,也能留得一命。

    总之,被狠揍过几次,深知明船速度之快,明朝水军之凶,船上火炮之犀利,无论探险家还是海盗,少有生出反抗念头。

    朝廷船队威震四海,名慑诸邦。

    民间商船也由此得益。

    单独航行也好,结伴出海也罢,打出大明旗帜,除非是自信爆棚,并勇于承受明朝报复,做好葬身大海的准备,否则,没有人敢以身试法,动手开抢。

    血的教训,前者的经验,再再告诉海盗们,明朝的船,绝对不好惹!

    欧罗巴私下里组织,数目达到百艘的劫掠船队,刚近明朝海域,没等过线,就被轰进海底。

    苦主非但不敢找茬,说明朝捞过界,还要打落牙齿,尽量摆脱干系。

    死的都是海盗,和王室贵族没有一星半点的关系。

    大明此举是伸张正义,为地球除害!

    轰的好!

    吃过几次亏,各国君主和贵族终于明白,明朝不能惹。敢硬碰硬,绝对是吃饱了撑的,自己找揍。

    打好关系,放低身段,各种溜缝,才是明智之举。

    运气好,说不定能获准贸易,捡些好处。

    然而,想要达成目的,必须先和明朝打好关系。

    送礼行不通。

    明朝富得流油,京城百姓的生活水准,比得上欧罗巴子爵。更不用说明朝皇帝,压根看不上三瓜两枣。

    加上鞑靼多年搜刮劫掠,欧罗巴的王室贵族没少交“保护费”。即便想送礼,也没有拿得出手的东西。

    建立同盟更不可能。

    所谓同盟,需要有平等的地位,对等的实力。

    虽没见识过明朝的边军,想想明朝的船队,看看一路向西的鞑靼,以及南逃的帖木儿帝国王室,结盟的念头立即被扔到墙角。

    做梦倒还实在点。

    《宅书屋》om

    请大家记住网站新地址
猜你喜欢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