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字体大小:
拓跋兄弟,问这个作甚?赵远一听就乐了,莫不是听了我的一二言语,就动了心思?劝你还是熄了吧,我也不是看不起鲜卑,但守一这等人物,京城中不知道有多少王公贵族都在打他的主意,哪里轮的上你啊。
赵远毫不顾忌的说着,若是旁人这么说,拓跋郁律肯定会觉得这是在讽刺自己,盖因他这等边疆之族,在面对中原王朝的时候,总是有种挥之不去的自卑感,碰到类似事情格外敏感。
但赵远此人偏偏无所顾忌,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与他相交,反而不用想那么多,所以拓跋郁律也是毫无芥蒂的笑道:岂敢奢望?不过是有一美人,想要赠予陈太乐罢了,这是敬重太乐的为人,也是真心想要结交。
赵远闻之,抚掌而笑:你敬重他,就送他美人,哈哈哈!真个有趣!惜哉,彼女美矣,却不得自寻良人,为一憾也,然守一当世英杰,若得附之,又为幸事,福祸之间,谁能言明?妙哉!
陈止自是要推辞的,但他知道因为时代局限性,用后世的眼光来看,此时有很多不尊重女性的行为,但本着历史唯物主义倒也不以为怪。
不过,听着赵远之言,陈止也有些意外,这位传闻中的洛阳情圣,被不少礼学名士斥之为毒瘤,未料此人心中,对于女性却颇为尊重,当然了,终究避免不了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
他这边想着,那边两人又说开了许多,一说起这样的话题,三人之间的关系,不由更加亲近,更有仆从端来瓜果和酒水,几人斟饮起来,颇得其乐。
说着说着,话题不自觉的就旁敲侧击的涉及到了北疆战事。
这也是三人之间的关系,确实是近了些,否则拓跋郁律作为外邦来使,陈止作为新汉臣子,这样的问题都是要避嫌的,防止让使臣心中生出他念。
即便如此,交谈的时候,还是有许多克制。
拓跋郁律先提起的,还是匈奴使节
听闻匈奴之使恶了陈君,又冒犯上国威严,被捉拿软禁,至今未出,某家以为此举甚好,匈奴人凶性未改,不明诸夏礼仪之尊,若是示之以礼,他会以为是懦弱,因而骄纵得意,若是以刀兵压之,反而知晓厉害,能认清尊卑。
他提起匈奴,虽没有咬牙切齿,但话里话外的那股敌意,是怎么都藏不住的。
说到最后,他甚至建议道:陈君,既然你人脉通天,就当将匈奴来使一直羁押,否则放出来了,难保他们不在大典时做出点什么。显然,拓跋郁律是听了一些传闻,真以为是陈止联络上下,以惊人人脉将匈奴使节软禁至今。
陈止哭笑不得,心想自己就快成个背锅侠了,但凡有人想要让匈奴吃亏,就让自己背锅,好在这为国背锅好处不少,等于列卿中不断有人欠他人情,眼下还看不出什么,可一旦有人想要动自己,就能显现出来了。
当然了,前提是自己的行为,不会影响到各方利益,否则些许人情也不顶用。
陈止想是这么想,但话还是要说清楚的,省得这位国际友人联想到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提出两难要求,再拒绝的话,反倒显得生分。
匈奴之事,为国朝诸公权衡,这才有所决定,陈某何德何能,哪里能够干预,不过是恰逢其会罢了,况且这事涉及两边和战,也不好逼迫太甚,倒是拓跋兄弟,你们的部族与匈奴颇有怨恨,这次在京城,可得克制一点。陈止直言不讳,还出言点醒,虽然看起来交浅言深,其实恰到好处。
拓跋郁律闻言,就不再纠缠于匈奴软禁之事,转而提起匈奴的凶残成性,说起并州倒行逆施的事来了。
话至一半,突然传来消息,说是匈奴使臣已经被放出来了,让对话的气氛一度尴尬起来,好在赵远在旁打哈哈,总算是一带而过。
跟着,这话题继续在匈奴为恶之上,不过陈止却逐步提问起来,问的都是鲜卑攻伐匈奴之时的一些事情,但也不是攻伐的战法,偏向于微末细节。
拓跋郁律虽和赵远交善,也有心结交陈止,但到底存着边属贵族的谨慎和警惕,所以涉及到兵马细节和战法细节的地方,多数是模糊带过,防止被人窥见部族虚实。
拓跋郁律可不敢小看陈止的知兵之能。
他之所以要见陈止,并且表现的颇为恭敬,其实还是因为那篇《六国论。
这篇陈止在青州所作的文章,传入北疆各地,被鲜卑所得,几乎每个部族都推崇备至,等各部使臣出的时候,陈止之名早已是老少皆知。
能写出那般深刻文章之人,拓跋郁律岂敢轻视,否则他也不会甫一至,便求见陈止了,而《六国论中对兵甲也有论述,寥寥数句,却切中要害,拓跋郁律知道陈止是知兵之人,在这方面就有提防。
好在陈止询问的时候,重点不再兵马战法上,而是咨问边角之事,比如骨镞[zu]的样式,铁镞铁刀的重量等等。
问这些,该是比较好奇吧,这位陈止陈守一,是博闻强记之人,能知道这么多,平时除了多读书之外,碰到感兴趣的事,肯定会多问多思的。
这么想着,拓跋郁律顺势回答,仿佛是为了印证他的想法,随后陈止又从话题延伸开去,询问起鲜卑在草原上的些许趣闻了。
拓跋郁律终于是放下心来,肯定了猜想,这逐水草而居,听起来惬意,但每一次迁徙,其实都是一次艰难的冒险,生活不易,说起来更为枯燥。
这场谈话,一直到夜幕降临才结束,拓跋郁律晚上还有他宴要赴,而陈止也借口政务繁忙,先后与赵远拜别。
待得回到太乐署的衙门,让行礼的差役和兵卒无需多礼,陈止就来到司衙书房,拿出笔墨,将今日所问之事,纪录下些许关键。
等写完了,他在灯火之下沉思,回忆着从几个衙门连同心中藏书中,拼凑出来的一些历史纪录,这些纪录,正是有关鲜卑的。
从后世而来的人,哪会不知道鲜卑这个名字,得益于九年义务教育,就是许多将课本知识还给师长之人,也能说出北魏孝文帝的这个名字,知道这位皇帝的汉化之举。
拓跋郁律,应该就是孝文帝的祖先了,而在原本的历史上,拓跋鲜卑是个根本绕不过去的名字,乃至影响了华夏后续的历史,即便如今,鲜卑各部依旧不容忽视,更不容小觑,未来或许会成长为,不对,是已经成为足以影响局势的举足轻重的势力了。
陈止在这么繁忙的时候,还抽出时间接待鲜卑使臣,正是因为他深知这个名字的意义。
想到这里,他在纸上写下了四个字,一边是鲜卑,另外一边,则是匈奴。
拓跋鲜卑源于东北,也称别部鲜卑,《魏书说此部鲜卑统幽都之北,广漠之野,畜牧迁徙,射猎为业。
陈止对鲜卑的来历兴趣不大,更注重的是其现实意义。
拓跋鲜卑从东北到河西,经历了两到三次的大迁徙,期间七分国人,使诸兄弟各摄领之,乃分其氏,出现了部落联盟的雏形,直到曹魏时期,拓跋力微在位,镇压内部,祭以固权,威名远播,才真正让拓跋氏取得了联盟的主导权,得以世袭领之位,整个部族也开始快展,草原的诸多部族纷纷来投。
这样的情况下,无论是三国时期的北方两国,还是如今的新汉,都不可能忽视掉北方的这么一股势力,于是双方加强往来,在刘渊自立之后,更是来往密切,期间拓跋鲜卑多次攻袭,攻破匈奴城池的事时有生。
就在北疆战役之前,刘渊崛起之势已成,还被拓跋鲜卑联合刘琨等人,大败了白部鲜卑和铁弗匈奴,威逼匈奴汉国边疆城池,而领军的正是拓跋郁律。
这股力量不容小视,而且因为匈奴汉国的遮挡,朝廷对鲜卑并无太多警惕,就算是有,也是鞭长莫及,上年拓跋郁律攻破两族,率领骑兵两万,这可是两万骑兵,以此类推,加上其他兵马,只是拓跋鲜卑一部,就能兴起十万大军!他拓跋郁律口中的控弦骑士四十余万,恐怕不只是夸张。
灯火之下,陈止眯起眼睛,考虑着这十万大军的战斗力。
按拓跋郁律所说,骨镞已经逐步被淘汰,铁镞铁刀运用渐多,说明社会展程度已近乎摆脱了奴隶制,社会结构组织程度的提高,意味着动员力更高,更有铜饰针铜扣环铃等物在族中流传,军中有铁刀铁矛铁带钩铁马衔等,说明铜铁冶炼达,而且和周边部族的经济交流频繁。
灯火照映着他的面庞,陈止微微摇头。
政治上稳定,组织上完善,冶炼上相对达,军事上人员充沛,经济上充满活力,这是已经成了气候啊!
在他的叹息中,时间流逝,终于到了献俘大典的这一天。
猜你喜欢
- 雨落未敢愁
- 本书简介 八王之乱的诡谲波涛耗尽了西晋的气运,也耗尽了汉人的底蕴,至此之后,五胡十六国,天下苍茫,汉人喋血。一场离奇的穿越,将主人公带到了八王之乱中的西晋洛阳。生于兹,便为其事。汉人岂可屈膝卑贱为两脚羊?壮志有之,但王宁却是不得不面对眼前的境况:父亲含恨而死,留下百金外债,家中女眷嗷嗷待哺,门外恶客
- 汉武小帝
- 醒掌天下权,醉卧美人膝,五千年风华烟雨,是非成败转头空!
- 衣冠正伦
- 沈哲子来到东晋初年,化身江南豪宗之子,良田万亩,家财万贯,仆役成群,起点罕见之高配穿越,可惜老爹是个造反惯犯 衣冠南渡,五胡乱华,华夏之哀曲,汉祚之悲歌 世家大族不靠谱,北伧南貉,两窝坏种,只求苟安 神州沃土汉家地,岂容胡虏作文章 穷我一生,要建一支杀胡虏、复神州、兴汉祚的北伐义师 本书群:6086
- 小强
- 拳打海陆空无数英雄,情迷人鬼兽大小美女[一个医学博士,一个不羁浪子 一次逢场作戏的激情碰撞,却让他落入一个惊心动魄的动荡时代。美女与野 兽,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战争与和平 他将直面挑战还是随波逐流,一首荡气回肠的励志史诗从此拉开了帷幕…
- 宝树
- 广袤的腾格里大草原,部落之间弱肉强食,烽烟四起,腥风血雨!部族勇士、弯刀利箭、骏马盔甲,决定了谁可以在这草原乱世奴役他人,或被他人奴役!草原骑手的弯刀和贵族骑士的长剑的交锋,来去如风的游牧勇士与固守城堡的领主军队,火与剑的碰撞,血与肉的厮杀,真的只有血统尊贵者才有资格带上那顶无上王冠 树
- 汉朝天子
- 一个黑暗的时代,血与火的时代 诸神的游戏依然在继续,却不知他们自己也即将进入棋盘 蛮荒之地,绿色的邪恶大潮席卷四方 黑暗之中,不死者们离开坟墓,向生者发动战争 人类帝国的新皇,必须证明他有能力抵御外敌 在虚空之中,混沌腐化着一切,只有最强者才能幸免于难 最后,一场可怕的风暴,掀开世界毁灭的序幕 但是
- 七月新番
- 原亮
- 醒掌天下权,醉卧美人膝,五千年风华烟雨,是非成败转头空!
- 不御水
- 肆意挥洒激情的游戏人生,打破现实框架的无尽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