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之骨鲠忠臣杨国忠》216章 李林甫贷款

    放贷的事迟迟见不到进展。
    每次来到柜坊后的仓库内,看着里面堆的满满当当巨量财富,杨钊都觉得这是一种浪费。
    财富闲置无用,世上再没有比这更大的浪费了。
    其实,这个时代也是有放贷的,但放贷的大多为僧侣寺院和豢有打手的大户庄园,因为他们不担心放出去的钱收不回来。
    而被放贷的对象,基本为贫困农户,因为他们就长在庄稼地里,跑不了,即便人跑了,也还有他的妻儿老小和房屋地契可用来抵债。
    商人是极少借贷的,也没有借贷做生意的习惯。
    别说商人了,这个时代的人都没有借贷的习惯,社会上仅有的几种借贷方式,都是利率高达三成的高息贷款,本就不是面向普通人的,是专为那些走投无路的贫农准备的。
    杨钊来自后世,自然知道商人才应当是借贷的主力,所以他给出的借贷方式、贷款基数和计息方式,也都是冲着商人群体去的,已经最大化地考虑到了商人的需要。
    可要改变这个时代商人的经商习惯,又谈何容易。
    就在杨钊为仓库内闲置的财富迟迟放不出去而发愁时,一笔天价生意从天而降。
    更令杨钊没料到的是,贷款人是李林甫。
    此事说来话长。
    如今的南衙朝堂上,已由李林甫一人说了算,可这并不意味着朝堂上就此安分了下来。
    事实上,就在杨钊忙于整顿西市这段时间,朝廷上又掀起了一场大案。
    案子的起因很小,本是一对翁婿间闹了矛盾,属于家庭内部调节的小问题,只是这位女婿是位孤傲狂放的文人,受不得他老丈人的窝囊气,便跑到了大理寺去告了他老丈人的状。
    大理寺只象征性地收了诉状,压根就不打算处理。
    因为这对翁婿间的矛盾,本就不是什么秘密,大理寺里的人也早有耳闻。所谓清官难断家务事,没有哪个官府愿意插手扯不清的家庭内部纷争,更何况是国家最高司法机构的大理寺。
    哪怕这位女婿在诉状里说他老丈人“亡称图谶,交构东宫,指斥乘舆”,也依然没人会把惯于夸张的文人的话当真。
    直到李林甫凑巧看到了这份诉状。
    他立即指令京兆府跳过大理寺,接手了这份诉状,并指使吉温和罗希奭具体审理此案。
    吉钳罗网齐上阵,所有人这才反应过来,这并非是一起普通案件,于是所有人都打起精神来,把这当做了全国第一大案来办理。
    最后连李隆基都被惊动了,敕令御史台和大理寺也参与进来,三司会审。
    因为这起案件中的女婿叫柳勣,他的老丈人是赞善大夫杜有邻。
    杜有邻另有一重身份,他是东宫良娣杜氏的父亲,换句话说,杜有邻是太子李亨的岳父。
    自韦坚案后,李亨看似失去了朝堂上的势力,但同时,也算是弃车保帅,自己的太子位置反倒越发稳固了。
    好不容易才抓到了又可以攻击李亨的把柄,李林甫自然不会放过。
    这起本应是家庭内部纷争的案件被一再升级,牵扯进来的人越来越多,不单是杜有邻和柳勣早被扔进了监牢,李亨为了自保第一时间就把杜良娣贬为庶人、逐出东宫,原刑部尚书(这个位置有毒)裴敦复、北海太守李邕、著作郎王曾等朝廷大员都被此案波及,甚至连韦坚和皇甫惟明也未能幸免,被再次拉出来鞭挞,直至赐死。
    还有已辞去宰相之位、只愿安度晚年的李适之,也被加了个莫须有的罪名,杖杀于河南府。
    听闻到这些消息时,杨钊的第一反应是,李林甫已经疯了。
    为了扳倒李亨,他简直已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
    从他杖杀李邕中尤其能看出。
    一方面,李邕与柳勣之间,只是互赠过一些不值钱的东西,属于文人酬答的范围,实际并没有什么交情,而且李邕常年在地方上任职,与东宫更无任何往来。所以,杀李邕本就牵强之极,更不能为李林甫扳倒李亨提供任何帮助;
    另一方面,李邕虽只是个太守,却是当朝书法大家,诗文同样极佳,又性情豪爽,结交天下名士,隐隐为这个时代的文坛领袖,人称“李北海”(孔融又称孔北海,世人称李邕为李北海,可见推崇之至)。杀掉这样一位文坛巨人,是任何一个有理智的当权者都不得不反复掂量的事。
    可以预见的是,杀掉李邕之后,李林甫必将成为天下文人口诛笔伐的对象,是他们的奸臣,遗臭万年。
    李林甫何等精明之人,却执意下了这么一步臭棋。
    除了丧失理智外,杨钊完全解释不了他这么做的原因。
    另一个让杨钊觉得丧失理智的人,便是李隆基。
    李隆基难道会不知道李林甫大兴牢狱的原因所在?
    可他却纵容了这一切,甚至,在一个接一个的处死名单递到他面前时,他全部都点了头,落了朱批。
    可李隆基又没有完全丧失理智,当李林甫将千辛万苦得来的指向东宫的折子递到他面前时,李隆基一个字也没有批,又全都退了回去。
    显然,李隆基并不愿意牵连出李亨。
    明明这起案件打一开始就是冲着李亨去的,李隆基非但默许了,还亲下手诏将案件提升到三司会审的高度,方便了李林甫扩大打击面。
    当李林甫递上来一个又一个“人犯”姓名时,他也全部御笔同意了。
    可偏偏到了最后一步,李亨的名字呼之欲出时,李隆基却停下了。
    没人能猜得准李隆基心里的想法。
    究竟是因为他依旧信任李亨,还是不想让帝国在自己的晚年陷入动荡?
    或者是,他就是要留着李亨,让李亨和李林甫相互制衡?
    李林甫却不得不想得更多一些,李隆基此举,是否是在对他连兴大狱、闹得朝野人心惶惶的不满?是否代表着他的圣眷衰减了?
    李林甫绝不能、也不敢让这种猜想变为事实。
    他得想一个法子出来,赢回他在李隆基心中的形象。
猜你喜欢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