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录》第一部 煮海 第四十二章 白日飞升

    淳熙十一年九月初九,鹅湖二会。这次鹅湖会依然由吕东莱做主,朱熹从台州北上,陆九渊自临川东渡,此时已经转任国子监的黄裳临时受命,领一众太学生由临安南下观摩。

    陈亮则约着好友辛稼轩,自建康、湖州一路晃荡过来。其余当世大儒也多如期而至,东南各地官吏,凡是有点闲暇时间的,也都悉数到场混个脸熟。

    便是张从正也风尘仆仆,特意从岚山坐船赶来。不过他可没安啥好心,按随行的朱棣观察,出行前,张先生连瞬间杀人的毒药都多配了好几副。而且随身携带,说是用着方便!

    先是由朱子把自己治学的四书拿出,对“理一”的细微处愈发圆满。

    陆九渊也调整了心学概念,认同了“学”的重要性,但还是在“学先、悟先”与朱子纠缠不清。这种事表面看来不过微小差异,其实涉及到世界观上大方向的分别。

    一句话:“学先”便要论纲常、尊师道,循此格致入微,直至理一。这样推演的后果,就是一切圆满,此后再无创新。“悟先”便明显认同社会发展方向问题,“学”自然有先后,但“知”可后来居上。则“纲常、师道”自然要让位于“心”,这是朱子不能接受的。

    而陈亮近墨者黑,自从遇到吕祖安、欧阳、张从正后,不但比历史上更早提出“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的农商并举思想,更强调“济时、救国、经世、致用”的务实功利主张。

    在哲辩方面,陈亮左右开工,他提出“道在物中、理在事中、学以适用、行重于知”的观点,即反对朱熹“道在章句”的复古,也反对陆九渊“道在顿悟”的唯心。明确要求二位理学大佬放弃现在的务虚空谈,多做实践,强调“讲实理、育实才、求实用”。

    吕东莱在陈亮发言完毕后,止住朱子、陆九渊的联手反击计划。直接提到如今的理学地位和推广问题。“理一”是存在的,但只靠目前这种治学方式,眼前无物,全靠意会。又或寻章摘句,不但无益治学,而且易遭曲解。这是现状,理学已经被朝廷下诏叱责了,朱子压力山大。

    因此,需要找到理学格致之法学习,使“理一”可观、可测、可量化。若是以前,吾亦无法。然今朝则有隙可察。

    吾族弟祖安,少随海外奇人桃花岛主黄药师修学,颇多“道理”验证方法。今读“理一”之学,略得一些验证之法,颇可抛砖引玉,以待后来也。

    来到这个时空已经四年多,定居明招山也有三年。其间无论经历了多少传奇故事,也不管引起多少人瞩目,但那都是具体的做事。甚至被人说成是一介商贾之流,你也没话说。

    因为,吕祖安之前从未系统阐述自己的学术纲领、经世主张,自然就得不到天下读书人的身份认同。这事很重要,甚至可说是吕祖安此后经略山东、两淮的重中之重!

    大家都在做同样一件事,有人是“吊民伐罪”,比如武王伐纣、宋祖黄袍。有人是“祸乱人间”,就像黄巢、朱桀,又或方腊、宋江。

    究其本质来说,还不全都干着“哈官早饭”的营生为何其结局不同,历史定位也不同呢仅仅是“成王败寇”吗

    若是放在前世时空中,吕祖安大约也就这么认为了。“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嘛!但如今的吕祖安经过东莱大兄三年的教化、督导,如何还会停留在这个认识层面上呢

    这些“反贼”的结局不同,很大原因是他们的动机、方法不同,才造成了他们的胜利

    、或失败的结局不同!也就是说,周武王、宋太祖他们是必然成功,方腊、宋江则是必然失败!

    这些因果关系那是从他们起事的第一天就注定了。哪怕你一时得意,最终也还是要失败!

    南宋时代不晓得李闯王,吕祖安知道啊。都打进北京诚,天下在握了。咋呼啦啦就大厦倾覆呢太平天国也如此啊,本来侵略如火的势头,忽然就被曾剃头领的一群乡勇翻转了局面。

    而几十年后,民国的孙大炮却能在他的实力绝对劣势时候,成功推翻大清统治,五族共和了

    真的只是成功者的运气吗显然不是。武王伐纣之前,他的老子周文王就在编撰《周易》,从文化上开始代替殷商的《归藏易》。从此天下诸侯,景从者三分之二!

    宋太祖聚义十兄弟,各处国家中枢要职。赵普引半部论语治天下,善待士大夫阶层。一旦太祖黄袍加身,天下莫不振奋。

    孙大炮“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喊了多少年而且人家同盟会的成员,几乎囊括了那个时代里最优秀的一群知识分子!都是“我大清”经过层层选拔后留洋深造的时代精英。

    女真代辽、蒙胡伐金,以弱胜强的时候,都是打着清算“家仇国恨”招牌凝聚人心,获得道义上的正确!然后用了很多年去攻略、扩大自己的实力。这期间,也是很注意对文人阶层的拉拢、吸纳。耶律楚材、丘处机这些在士林、民间影响巨大的人物,都获得铁木真信任、礼遇。

    总而言之,如果吕祖安的岚山大计不想变成宋江的梁山好汉行径,戴一顶“反贼”的帽子四处烧杀抢掠。或者是李全、杨妙真那样,把治下弄得赤地千里,白骨累累,最后不得不寄人篱下,还要被史书叱责“反复”。

    那么吕祖安就必须获这个时代主流社会人群的认同。不然呢人家压根不认识你,也不接纳你。那么你除了抢劫,还能干啥

    这事若是放在三年前,吕祖安蛰居岚山的时候,那就是一个无解的话题。这才是他为何那么热心南下明招山,救助吕祖谦的最隐秘动机!吕祖安很幸运地抓住了这个机会,而且报以真诚。

    因此,他获得了“认祖归宗”的机会,有了结交东南才俊的舞台,获得了孝宗皇帝的信任。如今,他还要进一步地站到这个时代的知识前沿,籍此发表出自己的学术观点、政治主张,努力获得主流社会更广泛的接纳、认同,为此后的岚山割据披上一件“伟光正”的外套。

    鉴于这个时代的学术思想分裂现状,吕祖安在提出自己主张的同时,还要注意不能激起过
猜你喜欢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