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蜃楼》第一卷:气撼东海 83.倭军扎营湛县外 胖子粗略说五策

    艳阳高照的湛县,望着鱼仙泽外迎风飘飞的倭国旗幡,草海边都是倭人的连营,城头上,百户张化维将手按在佩剑上,另一手颤抖的捏着两颗铁球,周齐大战,尔都保卫战,那些远去的袍泽兄弟们,化维而今就要去见你们了。

    我可能不是一个好人,因为我和野狐禅联手杀了许视沧,我可能不是一个聪明人,混迹官场这么多年,刀山火海下来也只捞了一个百户,现在我就守在湛县,然后死在这里。

    却也不能让倭子们太轻松,否则罗天心斋和羊玉树起的好头,就让我张化维给糟蹋了。

    “这么说来,倭人已经打到湛县了”凉粉店外四方桌子,胖子,苏九江,韩立秋以及柳岸四人围桌而坐,韩立秋端着凉粉一边下筷子,一边问苏九江:“照你这么说,再过两天倭人大军就该兵临尔都城下了”

    苏九江根本没心思吃凉粉,如果不是韩立秋硬拖着来,他早回家考虑接下来的应对办法了,此刻正用筷子戳着碗里的凉粉:“打到湛县了,已经在鱼仙泽边上扎营了。”

    “扎营”柳岸很好奇:“十万大军动辄将湛县连根拔起,扎营作甚”

    苏九江叹息:“那湛县才多大的地方,能装得下十万人并且,他们要想办法从黄河入海口把巨舰开进鱼仙泽,先让巨舰在鱼仙泽里停顿,之后再出鱼仙泽,逆流而上直扑尔都。到时候水陆两边向尔都进攻,陆路走肉芝山过来,水路巨舰从黄河溯流而上,他们这一路从倭国远渡来到大齐,舟车劳顿肯定需要休息,上了黄金滩,过了牵牛坡,如果再往尔都挺近倭兵们就该累坏了。哼,如果不是我们兵力不够,早趁他们疲乏之际派兵出城,打他个以逸待劳,何必窝囊在城里”

    韩立秋频频点头,吸了一根凉粉到嘴里,咀嚼着看向胖子:“董掌柜,你觉得我们下一步该怎么行动”

    胖子跟前的凉粉早被吃完了,正在抽旱烟:“若皇帝没进城,现在我们就该和太守大人共计大事,但现在没有咱们说话的份儿了,我这边能给大家透个底,我有两个兄弟已经出城,分别去说服琼瑛国的陈家以及倭国的加藤家,只要这两家愿意倒戈倭军,于我们尔都来说无疑是一大好事,不过我董大标懂一个道理,拿到手里的东西才是真的,所以现在我不考虑这两家,所谓未雨绸缪,就是要在事发之前就考虑周全,第一,倭人水师既然要溯流而上来攻打我们尔都,我就去上游把闸水的铁门开了,把我下游冲成一片泽国,尔都城关起门来水根本冲不进来,大水一到,能冲垮多少倭人巨舰我不知道,但是肯定能阻他们一阻。

    第二,我们尔都城的城墙看上去虽然牢不可破,是一面坚实盾牌,但别忘了,尔都城本就是一处矛盾的地方,有盾,就有矛,盾是城墙,矛则是九十九重浮屠塔,一旦倭人用火炮把浮屠塔炸垮了,塔一旦倒下来,就可以砸毁城墙,这一点我们也必须要防。

    第三,他们肯定会安排人来刺杀我们城里的要员,如皇帝,如礼部尚书黄知凤这类人

    ,到时候你们武道门第的子弟得多出一些,护在皇帝和某些官员身边,他们需不需要我们保护,这一点我不管,我只要你们能做到应尽的职责,因为一旦这些人被暗杀了,他们本身的死其实可有可无,但是一旦打击到了军心,那就是大事。

    第四,必须安排一支敢于拼命的队伍,绕到他们后面去烧他们的粮仓,湛县一旦陷落,他们肯定会把粮仓设置在湛县,烧了他们的粮仓,他们也只能在河里打渔以及在山里打猎,到时候我们在黄河里下毒,虽然这很阴损,但在尔都的下游已经没有大齐百姓了,只有倭人会被毒到,再之后毒就会流进大海,被大海分化稀释。

    第五,罗天心斋和羊玉树的出现,已经大大的打击了倭人的军心,他们肯定没想到,刚到大齐就遇上了扎手的人,再加上他们已经知道倭人谍子被我们杀光了,对我们大齐的实力更是有所畏惧,我们一定要利用这种畏惧心理,第一仗一定要打漂亮,打出气势,这就要靠你们武道门第了,我要你们在第一战就使出浑身解数,打出一种倭人前所未见的勇猛感,给他们制造一种大齐天下无敌的感觉,这是攻心之术,你们打乏力了就退回城里,剩下的就交给当兵的。”

    苏九江、韩立秋、柳岸三人面面相觑,继而面露喜色,柳岸拍马道:“董老板考虑得真是周到啊。”

    韩立秋也笑道:“这样说起来,我们的胜算也是很大的。”

    胖子也跟着自豪的笑了起来,但这样的笑也就他清楚是非常虚伪的,他心里压着的石头太重了,几乎压得他喘不过气来,蜃妖是人们前所未见的,没有留下半点文献记载的,罗天心斋在黄金滩上生死未卜,倭人既然过了黄金滩,说明蜃妖已经被倭人合二为一并利用起来了。

    蜃妖来了,尔都该怎么办

    倭国十大高手排在前五的五个人,他们来了,尔都该怎么办

    现在的尔都城里,只有赵风顺和李白凤拥有人仙境界,并且他俩并没有大齐十大高手那样的实力,所以胖子焦头烂额,他想,到时候只能把浮屠塔里关着的那些东西放出来了,能阻一阻也行。

    想起了浮屠塔里那些东西,胖子就想起了远至,抬头看了浮屠塔一眼
猜你喜欢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