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强国传》第十四章:勘破迷雾

    县委招待所,当几人酒兴正浓的时候,曾主任满怀希望的问了一句。

    “向总,贵公司三年免税期已经过了,从今年起你们就要正式纳税,不知道你们有什么章程”

    曾主任的意思是同华投资集团会采取什么方式纳税,是一月一缴还是季度缴、半年缴什么的。

    “曾主任你放心,照章纳税是我们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公司已经做出了决定,采取一季一缴的办法。

    主要是因为,按季度缴,数目更大,县里更好上报,也能够做更多的用途。”

    曾主任一听点头认可了,他连声赞道:“好,好!向总有心了。”

    向滨海趁着酒兴,又故作神秘的小声说道。

    “曾主任,我顺便告诉你一个好消息,公司不仅决定扩大产品线,新建一家铝合金厂,还准备新建立一家一级子公司,名字已经想好了,叫做公牛电工。

    主要制造开关、插座、面板,中低压成套设备,电线电缆,新型节能灯,电动工具等所有与市电有关的产品,为了支持家乡的发展,新公司依然在县里注册。”

    曾主任听到这个好消息,果然立刻就兴奋的鼓掌起来。

    “好好好!王总能如此照顾家乡,其桑梓之情,实乃我辈的楷模啊!”

    曾主任当然知道王学礼是为了家乡的发展才将公司设在湘中这个小地方的。

    不然的话,凭同华投资集团这样的优质企业,哪个开发区不是抢着要啊!

    “可惜了,如果贵公司能将郑州和苏州两地的工厂也设在本地,县里的财政状况,一定会大为改观,贵公司也能为家乡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县里脱贫致富,也将指日可待。”

    高兴过后,曾主任也颇感遗憾。

    “曾主任,我们也想啊!实在是没办法。

    公司如今生产的都是没什么技术含量的产品,利润低薄,只能采取就近生产的原则,以节约运输成本。”

    向滨海却是大倒苦水,归根结底还是没有人才,无法向科技产业进军。

    其实向滨海的话看似有理,却不适用于同华投资集团。

    王学礼这个重生者也不是吃干饭的,公司几样产品,虽然只是创意产品,很容易模仿。

    但是他那对质量有着病态般执着的性格,却愣是将平平无奇的产品,做出了高门槛。

    这么说吧!从去年起,三款主力产品都有大量模仿者,但是跟同华机械设备厂的原装货,是差了不只一星半点,瞎子都能看出来差距。

    这样一来,自然是两个层次的产品,一个是高端,一个是低端。

    高端有自己的受众客户,与低端市场是分隔的。

    就比如那种彩钢瓦和活动板房,因为制作简单,仿品最多,简直是数不胜数。

    但是同华机械设备厂依然有着不错的销量。

    主要是因为同华机械设备厂的产品好,许多建筑工地,都是项目部采购他们的产品,但是工棚就采购那些廉价仿品,以示区隔。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成为了一种风气,固化下来。

    其他公司已经很难打破这种桎梏,人家就认同华商标。

    如果说九十年代谁最有钱,那就非数工地莫属了。

    广冬虽然已经有大量工厂,但大部分是低端的代工模式,做的都是香江与湾湾商人的外贸单,价格很低,并不怎么赚钱。

    还处在苦苦积累原始资金的阶段,只能靠压榨工人赚取利润。

    而工地则不同,那是真金白银,不管是国家投资的大型基础设施还是搞房地产的,都是实打实的钱,根本就没有拖欠一说,唯一的要求就是要加快工期。

    所以说那时候搞工程的很赚钱,属于国家最先致富的那一批人。

    正是这种蒸蒸日上的环境,才足以养活同华机械设备厂这种专注高品质产品的厂家。

    是环境造就了市场。

    换到另外一个环境就不行,比如说服装,那时候是比廉价的时代,因为大家都没钱,你做得最好也买不起,根本就无法孕育出品牌产品。

    也不单独是服装,其他的消费品也是一样,只比低价,不管质量。

    中国产品质次价廉的形象就是那个时候形成的。

    大环境是那样,企业也没有办法。

    &nbs
猜你喜欢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