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香山传》第27章 陴湖畔乐天得妙句

    关于陴湖,曾经有这么一个传说:本朝初年,有一位渔夫网得一面铁镜,很光滑,可以照出人影。那面镜子宽五六寸,渔人把它带到家里。这时来了一位和尚,对渔人说:“你有一件宝贝,可以让我看看吗”渔人回答说:“我一个渔人,家里穷得除了一顶鱼网什么也没有,哪来什么宝贝”和尚说:“听说你网得一面铁镜,它就是宝贝呀。”于是渔人把铁镜拿了出来。那和尚又说:“你把它拿到网得铁镜的地方照一照,看看那里有什么。”渔人按照和尚说的办法,走到网得铁镜的地方,对着湖水一照,只见那湖中全是身穿铠甲手持兵器的兵士,那些兵士呼喊着向渔夫冲来。渔夫大惊,急忙将铁镜投入湖水中,一下子什么也没有了。这时候,渔人发现那和尚也不见了,渔人感到非常奇怪,把这件事跟村里人说了,于是一时传得沸沸扬扬。

    善于分析的人于是就得出结论,这陴湖原来是陆地,也是有名的古战场,驻扎着一支强大的队伍。后来这里的地面突然下沉,大水也汹涌而至,于是这里变成了一条湖,那支强大的队伍也成了这湖中的守城水军。

    传说毕竟是传说,这陴湖地处淮北平原的中心地,周围延绵数百里,一眼望去,水波浩淼,无边无际。湖面鸥鹭点点,时而有鸥鹭飞起,或者有成群鸥鹭迁徙。湖畔是一片翠绿,是芦苇吧,但也许是别的水草。微风荡起一轮一轮的绿波,那绿波越来越远,一直伸向看不见的远处,跟那远处隐隐约约的山峦连成一片。此时,乐天湘灵和苻离五子一同站在湖岸,一群青年才俊,面对此情此景,思如潮涌,感概万千。

    “家寄征江岸,征人几岁游。不知潮水信,每日到沙头。”张仲素首先口占出一首游春歌谣。

    “乘晓南湖去,参差迭浪横。前洲在何处,雾里雁嘤嘤。”刘大哥也是一首游春的歌谣。

    “烟柳飞轻絮,风榆落小钱。蒙蒙百花里,罗绮竞秋千。”贾据中接着来。

    “骋望登香阁,争高下砌台。林间踏青去,席上意钱来。”贾沅犀也接上哥哥。

    “行乐三春节,林花百和香。当年重意气,先占斗鸡场。”张美退也不甘落后。

    “水如一匹练,此地即平天。耐可乘明月,看花上酒船。”行简吟出李太白的一首即景诗。

    “琵琶妹妹也来一首吧”刘大哥看着湘灵说道。

    “我……我吟诗不行,我……”湘灵有些吞吞吐吐。

    “背一首现成的也可以。”张仲素为湘灵找台阶,想不到湘灵居然答应下来:“几位哥哥不要笑,我背一首张大哥的诗。”

    “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

    “好呀!琵琶妹妹喜欢张大哥的诗,好呀!”大家高兴地欢呼起来。

    “该乐天了吧,乐天一定有妙句,大家听着好了。”

    乐天果然有了妙句,不过他还在反复琢磨,现在大家已经在催他了,刚好他看见不远处有发生过山火的痕迹,于是一首诗就脱口而出: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太妙了太妙了!”刘大哥带头鼓起了手掌,大家反反复复地背着这首诗,湖岸上一时充满了热烈的气氛。

    忽然刘大哥提议:“乐天有如此诗才,将来一定有大的作为,今天这首诗应该记下来,可不要忘了。还有,这地方也应该有个记载,这地方就是陴湖的南岸。还有,我们‘苻离五子’往后也可能有人出些名气,现在我作为老大,把话说明了,往后我们‘苻离五子’中有谁出名,可不能忘了其他兄弟,一定要把我们其他几位兄弟的得意诗句也载入他的诗集,以便使我们兄弟也有诗歌传世。大家说好不好”

    大家异口同声地表示赞同,于是今天的几首口占就被张仲素记载下来了。张仲素还要求其他几位回去以后都记载下来。

    大家沿着湖岸向前走。前面出现一个村庄,刘大哥对这一带已经很熟悉,此时就给乐天湘灵当起了导游。刘大哥说,这村庄名叫“万庄”,为什么起了这么一个名字呢说起来还有一个故事。很久以前,这里的人都姓羊,也都不识字。有一个人到很远的地方找了一位先生教他识字,先生让他居住下来做他的弟子。头一天,先生教他一个“一”子,并说,“一”就是一横;第二天先生教他“二”,并说“二”就是两横;第三天,先生又教他“三”。他想,三可能就是三横,果然先生说,“三”就是三横。他又想,“四”一定就是四横,“五”也就是五横……依次类推。于是他觉得学习这样容易,就要求毕业回家。

    有一天,他雇了位长工,他想把长工的名字记下来,以便给长工记账目,他问长工:“你贵姓”“姓万。”“姓什么”“姓万。”“姓万”那姓羊的人拿着笔,不知所措,心想:“你姓什么不好,偏要姓万,这一万道一横什么时间能划完”想不到那姓万的长工会识字,告诉他,万字不要划一万道一横,而是这样写,于是长工写了一个“万”字。村里的人看见那位长工识字,于是都拜他做先生,留在村子里教大家识字。后来这村子人丁兴旺,把这村子改名为“万庄”。

    刘大哥的故事讲到这里,大家都觉得好笑。那姓
猜你喜欢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