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香山传》第105章 石门涧,天下奇景,更有美好

    话说乐天带着一帮子侄来庐山避暑,眨眼间已经过去五六天。乐天的大部分时间是在经藏阁批阅经藏,只是前两天他们叔侄登上了香炉峰,在香炉峰顶看到在庐山的东西南北还有不少好去处,于是乐天决定到处看看。



    听说乐天要到外面走走,东林寺的法演、智满、士坚、利辩等几位和尚也踊跃同行,和尚们对庐山的景点和地形都熟悉,有他们同行当然更好。



    一行人向庐山西麓走来,这里有著名的游览胜地石门涧,位于庐山西麓,素称庐山西大门。因天池山、铁船锋对峙如门,内有瀑布垂落而得名。景区面积很大,景观百余处。集“雄、险、奇、特、秀”于一体,是一座由自然造化、历史文化构成的综合大观园,有“匡庐绝胜”、“山水绝胜”之美誉。古誉庐山第一景。山因人重,景借名传。早在四五百年前,这里就游踪不绝。东晋隆安四年,名僧慧远在此筑“龙泉精舍”,传经布道,使这里成了净士宗的发源地。慧远大师写下的《游石门诗并序》,开了我国山水游记的先河。此后李白、谢灵运等历代数以百计的文人墨客都为之相陟,并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与摩崖石刻,文化底蕴深邃丰厚。



    现在一行人已经到了石门涧,只见两座山陡峭对峙,看起来真的很像一座高大雄奇的门,到了此处,很容易让人联想起李太白的诗句“天门中断楚江开”。和尚们介绍说,这边的山叫天池山,那边的山峰叫铁船峰。更加令人叫绝的是,你站在这座“石门”的入口处,正好前面一道瀑布从半天云头降落,伴随着那犹如一匹白练的瀑布的,是一片掺和着彩色的云雾蒸腾,那种气势,让人产生一种眩晕的感觉,真叫人恍如进入了仙境。



    现在大家继续向前面走,行了三四里地,转过一个山弯,忽然前面开阔起来,按照堪舆学的理论,这里无疑是最理想的风水宝地。在堪舆学中的“蟠龙戏珠”龙脉的龙头下方有一块数十亩的平地,在平地的最中央有一颇具风格的建筑物,和尚们介绍,那座建筑物就是闻名的“龙泉精舍”,它是东晋隆安四年,名僧慧远在此处修建的。www当年慧远大师率儒、释、道三家一十八位高贤常游于此,传经布道,使这里成了净士宗的发源地。慧远大师就是在这“龙泉精舍”写下《游石门诗并序》这篇千古名作的。



    说话间,大家已经到了龙泉精舍的大门口,早有人上前迎接,因为龙泉精舍的人对附近寺院的和尚都熟悉。和尚们向主人介绍:这位客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大诗人白居易。主人们听了,自然是分外的高兴,忙将乐天一行人引至客厅,早有童子献茶,互相一番寒暄,然后谈话的话题自然就转到了慧远大师,讲到了当年慧远大师在龙泉精舍的讲经台给弟子们讲《涅磐经》。



    主人们还谈到,这慧远大师俗姓贾,山西雁门人,精通六经及老、庄之学。二十一岁那年,他听说释道安法师讲般若经,悟而出家,以弘法为己任。由于他勤诵精思,昼夜研习般若经典,所以对于佛教大乘般若思想深有心得,并经常登上讲坛说法,听众无不悦服,因此也颇得道安大师的赏识与器重。道安大师曾称赞他“佛教能在中国进一步的传播,就在你慧远了!”



    主人们还说,慧远大师后来来到庐山,看到这里环境清幽,于是结茅为舍,为弟子们讲《涅盘经》,刺史桓伊赞赏他的学识,向皇上上奏,在此地建立佛寺,于是东林寺建成;又凿池种莲,名号莲社,集众僧六时念佛,求生西方,这就开始有了莲宗这一佛界门派。慧远大师在庐山三十余年,即使当时的皇上刘裕多次下诏请他入朝做官,他也不肯出山。后来听说当时北方的佛学领袖鸠摩罗什大师来到长安,慧远大师当即修书向鸠摩罗什大师请教佛学,共商疑难,互证心得。从此道安佛学在南方传播开来,群贤纷纷云集庐山。初结社念佛时,就有一百二十三人参加,悉属法门龙象,儒家泰斗。www一些具有清净信心的士人,如宗悫、雷次宗、周续之、张野、张诠、毕颖之等人,也都纷纷来庐山皈依慧远大师修行。于是大家在西方三圣像前,营建房舍创立莲社,一同修行净土法门。由著名佛教居士刘遗民作文勒石以明所誓。在慧远大师一生中,入莲社修净业,蒙接引而得往生者甚多,东林寺遂成为南方佛教中心,与北方长安鸠摩罗什之逍遥园遥相呼应。义熙十二年,慧远大师端坐入灭,享年八十三岁。葬庐山西岭,砌石为塔,大诗人谢灵运撰碑文。



    主人们最后带着大家来到了龙泉精舍大厅,瞻仰了讲经台,欣赏雕刻在大厅正中墙壁上的《游石门诗并序》这篇千古名作,其文曰:



    “石门在精舍南十余里,一名障山。基连大岭,体绝众阜。辟三泉之会,并立而开流,倾岩玄映其上,蒙形表于自然,故因以为名。此虽庐山之一隅,实斯地之奇观。皆传之于旧俗,而未睹者众。将由悬濑险峻,鸟兽迹绝,径回曲阜,路阻行难,故罕经焉。



    释法师以隆安四年仲春至此,因咏山水,遂杖锡而游。于时交徒同趣三十余人,咸拂衣晨征,怅然增兴。虽林壑幽邃,而开涂竞进;虽乘危履石,并以所悦为安。既至,则援木寻葛,历险穷崖,猿臂相引,仅乃造极。于是拥胜倚岩,详观其下,始知七岭之美,蕴奇于此;双阙对峙
猜你喜欢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