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伯虎与桃花仙子》外传 会试风波(四)

    先提这徐经怀揣着带回来的纸卷回到住处,招来唐伯虎,难以掩饰住内心的喜悦之情。唐伯虎问道这是何故,徐经却不说是从书童那偷取过来的,便说是程敏政老先生赏给他回来做功课翻阅的。唐伯虎一听也来了兴趣,二人便就在灯下展卷细阅,发现都是些程老先生平日读书摘记、填词作诗的文字,笔迹潦草,龙飞凤舞,却又增加了三分随性之情,应该是闲暇时分,偶寄闲情所写出的笔墨。

    二人虽有点小小失望,不是什么与科举考试有关的金科玉律,但也不敢怠慢,毕竟是主考官的亲笔心照,希望通过自己的一番仔细排查研究,能从中找出与即将到来的会试有关的蛛丝马迹。

    二人渐渐细读,越读却越发觉得吃力起来,这程老先生的笔墨字里行间出现的一些字眼,自己读来竟然极为陌生,二人颇感惊讶惊恐。早就听人传说程敏政大学士博览群书,学识渊博,非常人所及,这他亲笔写的文字内容果然是包罗万象、旁征博引,许多字句自己真是闻所未闻,这二人可不敢再傲慢自高。

    唐伯虎在一旁暗暗捏紧了拳头,渗出了一阵阵冷汗,他想程先生平时闲暇文章即让自己如此晦涩难懂,若是出起试卷来,我还如何应付不行,这几天决不能再贪玩游戏了,得下点苦功夫,不然会试如何过关

    徐经和唐伯虎二人此后五日便闭门深造,用心读书,对程敏政老先生的笔记文书也进行了一番仔细的研究。而这徐经倒也颇得家底厚实的便利,原来这梧塍徐氏本是江阴当地的名门望族,加上他的祖父、父亲又极好藏书,故而他的家中筑有万卷楼,里面的藏书极为丰富庞杂,其中更是藏有大批从宋、元两代兵荒马乱中幸存下来的古文献,徐经自小又聪明好学,早已在那万卷楼中手不释卷,读得津津有味。这次二人对程敏政老先生的笔记进行研究,徐经对许多生僻难懂的内容都能略懂一二,唐伯虎暗自对他也是感到佩服。

    二人某日一时突然在纷繁复杂的字里行间发现了“退斋记”这几个字,唐伯虎心想,历来不少文人雅士留下了不少笔记书札,什么沈括的梦溪笔谈等等,诸如此类,但是自己还从没见过这退斋记是谁写的。他心里暗暗有种直觉,这退斋记不同一般,可能与这次的会试由某种不能言说的联系。他便拣起那段文字问徐经道:“你可知道退斋记是什么东西”

    徐经听了,摸着下巴,仔细沉吟了一会儿,突然茅塞顿开,说道:“我记得几年前曾经在家中的万卷楼中发现过这本书,当时只是大略翻了一遍,感到其中的道理晦涩难懂,思考深刻,却提不起太大兴趣,不太好把握,也就没有做深入细读,只是大体有个印象。”

    这唐伯虎便说,明日我们便去书市上寻觅一番,找回来仔细研究研究,说不定会对这次会试有所帮助,徐经表示赞成。

    果然二人找到了一本古本《退斋记》,这几日边温习功课之余,二人边对这退斋记仔细研读了一番。

    不出几日,京城会试正式拉开帷幕。

    唐伯虎和徐经二人早早地来到会试现场,踌躇满志。但见会场外士子云集,人山人海,来自大明全国各州府的上千名举人同会于此,众人都是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想要有所作为一番,在那科举场上扬名立万。

    进入贡院内院,徐经和唐伯虎果见程敏政和李东阳两位大学士正在主持会考,二人依次取到自己的号牌,便走到各自的号舍去准备考试去了。

    原来参加这次京城会试的人都是从各省乡试中脱颖而出来的举人,所考内容自然不会过于简单直白。而此次主持考试的又是程敏政和李东阳两位大学士,都是饱读诗书,德高望重之人。二人在琢磨考题之时,程敏政便提议道,既然是为天子选立门生,自当加大难度,这样才能选出人才。

    这程敏政负责出有关策问类的考题,在下笔之前他细细心想,若是泛泛出题,考的都是那些老调重弹,人们都知道的东西,那还有什么意义应当出得刁钻冷僻一点,着重考一考这些考生平时的学识积累,以及对先贤圣哲思想的认知深度。既然出卷人有心难一难广大考生,那么考生自然就别想有好日子过了。【 !小说更好更新更快】

    会试开考,坐在各个号舍里苦思冥想,凝神答题的人便不时传来一阵阵哀叹惋惜之声,许多人拍着脑袋喊头疼,感到试卷上的题目有点冷僻古怪。当众人答到问策类第三题时,更是感到无从下手,叫苦不迭,对题意都无法进行准确理解。

    诸位看官可看,这是什么题目:

    问:学者于前贤之所造诣,非问之审、辨之明,则无所据以得师而归宿之地矣。试举其大者言之:有讲道于西,与程子相望而兴者,或谓其似伯夷;有载道而南,得程子相传之的者,或谓其似展季;有致力于存心养性,专师孟子,或疑其出于禅;有从事于《小学》、《大学》,私淑朱子者,或疑其出于老。夫此四公,皆所谓豪杰之士,旷世而见者。其造道之地乃不一如此,后学亦徒因古人之成说,谓其尔然。真知其似伯夷、似展季、疑于禅、疑于老者,果何在耶请极论之,以观平日之所当究心者。

    原来程敏政老先生出的这一题当中,先后指出了四位历史上有名的大儒,称他们为旷世而见的豪杰之士,却又没有点明其中任何一人的姓名,只是简单描述了他们各自的思想特征和渊源考证,这就要考生们针对他们的思想进行深入体会,究查缘由,生发议

    论。

    这考生们遇到这种题目,自然叫苦不迭,焦头烂额,抓耳搔腮,不明所以,真是狗咬刺猬——无从下口。他们不知,如此刁钻古怪的题目却是出自何处原来这段题目当中有一段点睛之笔,乃是由程敏政老先生从一本古书《退斋记》中摘抄出来的,这“似伯夷”者说的乃是
猜你喜欢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