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之一品贤妻》分卷阅读43

    中间的院落暂时没有人居住,但是成栋是按照现代单人公寓的模式来修建的,一共被分成六个房间,里面有床、有衣柜、有床头柜,另外还有一些可以放置个人物品的架子,架子也是成栋根据现代的一些收纳柜做的改良,这些东西实用性都很强,以致于制作这些家具的木匠师傅追着成栋想要拜成栋为师,弄的成栋也是哭笑不得。

    后面的藏书阁跟第一进院落中的房屋差不多样式,挑高的屋顶,房屋中间是一排排用来放书的书架,藏书阁的书基本上都是李管事从镇上采买回来的,成栋特别交代如果看到一些对种地有帮助的书籍请他一起带回来。

    因为成栋的这句嘱咐,李管事差点把两条腿给跑断了,才好不容易在一家书肆的角落里面找到了《上农》、《任地》、《辩土》、《审时》、《齐民要术》、《陈軎农书》这六部农业方面的书籍,在翻找的时候,李管事还看到了一些稀奇古怪的书籍,想到成栋的爱好,李管事不管三七二十一全部买了回去。

    成栋拿到书的时候很有些遗憾,这个地方没有明朝,如果有明朝这个朝代,《天工开物》、《齐民要术》这些非常优秀且实用的书籍已经问世了,若是能够买到能省下他不少麻烦,现在看来也只能自己弄了。

    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成栋并没有瞒着李若松和李若杉,确切的说,他都是把这两个人带在身边的,李若松听得多问的少,李若杉则像个好奇宝宝一样,问个不停,成栋就很有耐心的给李若杉解释他这么做的原因。

    这些书籍看起来似乎是没有什么用处,比如农业方面的书籍,村子里没有人不会种地,庄稼这种东西,跟人的付出是成正比的,你越是用心的侍弄庄稼,到了收获的季节你的收获就会越多,当然,有的时候也要看老天爷的意思,若是到了该收庄稼的时候老天爷不赏脸,一直下大雨,那这一年的收成基本上就要泡汤了。

    成栋虽然没有在乡下待过,却很清楚农业经验的总结与推广,农具的改进与普及对一个农业社会来说有多么重要,只可惜,成栋对这些只有大概的理论概念,比如大棚养殖、种子培育、土质改造什么的,他知道有这些事情,但是具体是怎么弄得,他完全不清楚。

    尤其是种子的培育,他打小就知道那位成功培育出杂交水稻的科学家,也大概了解杂交水稻的理论知识,但是在实操层面上他是一点经验都没有,什么不育系什么保持系的,他是完全弄拎不清,他只记得如果不是那位老先生,搞不好他们国家发展不了这么快,光是吃饭问题就足以将一个国家生生拖垮掉,一个国家对于农业的重视并不是体现在有多少农民上面,也不是体现在有多少耕地上面,而是体现在农业技术的革新以及耕地保护上面。

    对于这一点成栋也不着急,术业有专攻,他有想法,总有厉害的老农有经验,两相结合一下没准会得到一些收获,且当年他们的科技比现在的科技领先几百年,就这,当年的研究还用了好多年的时间才成功,所以成栋并不心急,只要能够先把农具进行革新,把人力解放出来,把生产力提高,其他的都可以慢慢来。

    农业书籍一方面是给村民们提供一些思路,另外也是为他们后期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也便于他们进一步优化这些书籍的内容,对他们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事情。

    考虑到后期会有村民到藏书阁来借阅书籍,藏书阁所在的院落一共有两扇门,一扇门是从前面的院落连通过来的,便于住在这里的夫子和在前面念书的孩子们到这里来借阅书籍,另一扇门就是专门给村民们使用的,这扇门开在右侧,与前面那扇门是完全分开的,就连给村民们的书籍也都是单独放在一间房屋中的,这间房屋跟其他两间房屋并不相通,仅有一扇对外的侧门,这也是避免村民们进进出出的对前面造成不好的影响。

    由于这个院子建造起来比较简单,所以在地买好之后,李管事就安排人先开始修建,这里还发生了一件让李齐非常感动的事情,当这个院子要开始修建的消息传出去之后,村子里所有的人都来了,并不是来看的,而是来干活的,上至耄耋老人,下至总角孩童,无一人没到场,哪怕是李齐大伯家的几个儿子、孙子也全部都来了。

    能搬砖扛土的就去做力气活,不能做力气活的就帮忙洗菜做饭,孩子们则是做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忙递个水拿个东西端端碗盘擦擦桌椅什么的,因为这间学堂,整个村子都动了起来。

    这些村民们每天都来帮忙,学堂以令人吃惊的速度盖了起来,原本需要一个半月的工程硬是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完成了,当学堂最后封顶完成的时候,所有在场的人全部欢呼起来,小孩子们在几个院落中跑来跑去,一边大声的笑着,一边高喊着能念书了,能念书了。

    老年人一边抹着眼泪,一边冲李齐一家人磕头,口中直称李齐一家人是活菩萨,是老天爷派来拯救他们的,在听到连村里的大人他们也会抽空教他们识字念书之后,村民们更是爆发出一阵欢呼声。

    要知道,在这个时候,读书是一件非常荣幸的事情,谁家的孩子要是能够送到学堂里面念书,那真是一件不得了的事情,读书也是一件非常花费银两的事情,每年光是先生的束脩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一般的先生收的束脩大约是一年半两白银,好一点的先生束脩能要到一年一两白银。

    可对于这些村民们来说,二两银子够他们一家几口人生活一年,他们辛辛苦苦在地里忙活大半年,搞不好只能收获几百个铜板,所以读书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之前刘家沟的村民们只能很羡慕的看着别人村里的孩子们上学堂念书,对于有学堂的村子他们羡慕的眼睛都红了。

    刘家沟实在是太穷了,地理位置不好,太过于偏僻,山高林深,唯一一条通往外面的路还很窄,一个不留神没准就掉进深沟,运气不好的人可能再也爬不出来了,深山就更可怕了,一般人不敢进去,村民们最多在山根下弄点东西,之前也有人仗着有点力气进了山,却再也没能出来,自那以后,村里再也没有人进去过。有的年月山里还会有野猪群跑下来祸害庄稼,每到这个时候村里人都不敢出门,只敢躲在屋里等待野猪群离开。

    不是没有人眼馋这些野猪,可是当几个壮年男丁结伴去猎杀野猪,结果反被野猪们顶的肠穿肚烂之后,也没人敢再提这件事情,山里有东西只能看着,地不多收获也少,村里又没有什么好东西能够拿出去卖,一年一年的,村里的人都在熬着。

    几十年前窦老爷子上京赶考经过这里的时候,不慎遇险,怡好被李齐的爹娘给救了,在听说刘家沟的事情后,并不缺银两的窦老爷子当下便给了李齐爹娘一百七十两纹银,让他们拿回村里,给村里修一条路出来,窦老爷子觉得只要是路通了,这里的情况自然就会好转。

    李齐爹娘原本是不收这笔巨款的,毕竟是一百七十两纹银,对李齐爹娘来说这何止是巨款,简直是他们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别说是够他们话一辈子,就是他们儿子、孙子、曾孙子都能够靠着这笔银两过上好日子。

    可经过窦老爷子的劝说,他们觉得窦老爷子说的也有道理,且窦老爷子也说了,这笔银两就算是他借给刘家沟村民们的,等到村民们什么时候手头宽裕了,再把这笔银两还给他便是,李齐爹娘几次推辞不成,加上窦老爷子说的又很实在,只好厚着脸皮接了过来。

    怀揣巨款的李齐爹娘一路上连水都不敢喝,只顾着埋头往家赶,一到家,李齐爹娘就把这件事情跟自己的哥哥、嫂子说了,李齐大伯劝他们把窦老爷子追回来,说是这笔银两不能收,为此还狠狠的训了李齐爹娘一顿。

    李齐爹娘羞愧万分,离开李齐大伯家后,将幼子托付给李齐大伯代为照顾,夫妇俩连夜赶路想要追上窦老爷子,只可惜,夫妇俩一去不复返。

    第133章 可怕的训练科目

    跟学堂这边的热火朝天不一样,另一个宅子的修建相对就安静一些,村民们也提出过他们来给帮忙修建,却被李齐婉言谢绝了,说的是不忍村民们太过劳累,其实是因为要修建的宅子有太多不好让外人看到的东西。

    这座宅子与其说是房屋,不如说是个军营,周老将军的事迹和周家军原本没有让成栋想太多,只是在当晚同李若松谈起以前的事情时,有个兵种突然浮现在成栋的脑海里,特种兵。

    这一批人军事素质高,忠诚度也很高,且年岁都比较小,非常适合打造成一只特种兵队伍,成栋越想越觉得这个想法可行,便同李若松说到特种兵的事情。

    在成栋的构想中,这一支特种兵必须是全能的,所有人都要经过非常严厉的训练,当然,所有的配置也都是最好的,包括军装、武器、训练场等等,不仅冷兵器要玩的非常好,火器更要精通,单兵配置必须达到最优状态。

    李若松显然也非常感兴趣,成栋一边说他一边记,刚开始他还时不时的提问,到了后来他根本顾不上提问,下笔飞快,只求把成栋说的这些内容全部都记录下来。夫夫二人聊到大半夜,一点睡意都没有,所谓**就在这种时候被引燃了,这段日子俩人都很累,李若松每天除了读书习武还要跟着祖父、父亲一起查看房屋建造的进度。

    成栋则忙着将自己之前所学的知识或者说所了解到的东西全部都记下来,往往是一坐就是**个时辰,每天写字写的头晕眼花的,成栋毛笔字写的再好,也架不住这样折腾,想来想去,成栋很干脆的找木匠要了一个墨盒,自己弄了一根鹅毛,做了一支简易的鹅毛笔,自从有了鹅毛笔,成栋发现自己写东西的速度提高了不少。

    夫夫俩人白日里忙的像狗,晚上回到自己的屋子里,基本上都是倒头就睡,以往早上还能有点歪心思,俩人亲亲热热的来一场晨间运动,可这段时间他俩是一点这方面的想法都没有,除了睡觉还是睡觉,睁眼就是一整天的忙碌,闭眼就是一片漆黑恨不得睡到天荒地老。

    难得俩人都有了心思,自然是把整个后半夜都给点燃了,俩人算算也有半个多月没有和谐的双人运动了,这次的运动两个人都特别投入,酣畅淋漓的弄到天都亮了,俩人才心满意足的抱着彼此沉沉入睡,连往常一直很注意的时候擦澡都没做。

    几位长辈见日上三竿了这俩小夫夫都还没有出现,只以为是最近这段日子俩人太累了,睡过头了,都没往另外一个方向想过,等到用午膳的时候俩人还没出现,几位长辈有些坐不住了,连连让人去看看这小夫夫两个,生怕他们是生病了。

    结果张管家走到小两口的房间门口,还没走进去就闻到了一股他非常熟悉的味道,张管家微微笑了一下,也没打扰这两个人,只是回去跟李齐说这俩人身体没有什么大碍,就是太累了,还没有睡醒。

    几位长辈颇有些后悔,想着是不是把这两个孩子逼得太紧了,以致于这俩人睡的这么沉,张管家听到几个人的谈话,劝他们不要这么想,玉不琢不成器,就是要这样锻炼将来才能成大事,现在这点事情还才哪里到哪里,跟以后比起来完全不够看。

    经过张管家这么一劝说,李齐和李良都认为张管家说的很对,现在就这么点事情小夫夫俩就受不了,以后要怎么办,李吴氏和李陈氏就是在心疼,见自家夫君已经做了决定,也只好无奈的相互看了一眼,闭口不言。

    成栋和李若松是饿醒的,等到他们二人发现这一觉居然睡到下午的时候,俩人脸上是一阵红一阵白,连忙追问家中几位长辈有没有派人来喊过他们,在听到几位长辈只是以为他们太累了的时候,俩人不约而同的松了一口气,不管怎么说,他们昨天的行为确实有些太过分了,若是被几位长辈知晓了,还不知道会怎么说他们。

    只能说,两个人还是太年轻了,完全不能体会到家中长辈对他们赶紧生孩子的迫切感,若是几位长辈知道了,嘴上虽然会呵斥他们成何体统,背地里指不定笑成什么样子,只有夫夫俩感情好,他们才能早点抱上孙子或曾孙子,他们巴不得这一天早点到来,怎么会说他们两个。

    有些心虚的两个人在得知几位长辈已经午休不需要他们去见礼之后,很是放心的去找周护院,成栋和李若松已经初步拟定了一份训练计划,他们准备跟周护院进行沟通,听听周护院的意思,如果周护院也同意,等到这三十多人到了之后他们就准备按照这份训练计划对他们进行训练。

    另外一个需要周护院帮忙的事情就是火器,成栋就算是要改良火器,手头也必须要有现在所使用的东西,只有他看到了这些东西才能知道要如何改进,目前为止除了周护院他们想不到有谁还能给他们弄来这种东西。

    不得不说,成栋和李若松把事情想得太简单了,冷兵器都还受到朝廷严格管制的时候,火器就更不可能出现在民间了,且朝廷对火器库管理的非常严格,进出最少要经过四道大门,以确保火器不会流失。

    所以成栋和李若松去找周护院要火器,自然是没发成功的,只是周护院在得知成栋对火器的制作也有所研究之后,眼中迸发出来的狂热把成栋吓了一跳,要不是知道周护院是个很标准的武痴,成栋都要以为他是不是对自己有意思了。

    更让周护院吃惊的是李若松拿出来的这份训练计划,上面非常详细的写出了什么时辰他们准备让这三十多人做什么样的训练。

    成栋在这份训练计划中将二十四小时制用了上来,十二个时辰他一方面是不习惯,另一方面也是不利于细化管理,相对来说二十四小时当然更加精准。

    至于手表的制作,成栋虽然没办法做出手表,却能够做出怀表,只要能做出发条,怀表的制作根本不成问题,怀表跟手表不过是加不加带子的区别,这个东西很好解决,成栋担心的并不是这个,而是周护院会不会认可他和李若松所拟定的这份训练计划。

    周护院拿着李若松递给他的训练计划,上面写着训练计划主要分为专业基础和实战训练两部分。

    实战训练科目包括全套体能、力量、灵活性和忍耐力练习,格斗、徒手自卫、野外极端条件下生存训练、武装泅渡、登山、所有类型武器射击、挖掩体、搭帐篷、急救、伏击、攻击、定位、判图等。

    可以说,周护院刚开始看的时候整个人是蒙的,他完全不知道这些东西都是什么,直到在看到后面的内容后才知道刚才看的都是什么东西。

    凡是参加训练的人都必须在早晨5: 30起床,在每人身上加上20公斤的重物跑5000米。周护院看到5: 30这几个数字的时候,跟成栋问了半天,才搞清楚是时辰的另外一种表达方式。

    然后是训练挂勾梯上下300回,穿越30米铁丝网来回300趟。再之后还有什么哑铃、臂力棒的训练,这些东西简直是闻所未闻,周护院是一边看一边问,把所有的东西全部搞清楚才行到了更后面那些抗暴晒形体训练,要平举着火器,枪口用绳子吊着一块石头,一动不动晒一个时辰,然后还要练习弓弩一个时辰,再之后是训练火器打靶半个时辰,这些东西周护院都不明白缘由,便问的很仔细,成栋也很仔细的跟周护院解释这么做的原因,往往是成栋解释之前周护院一头雾水,成栋解释之后周护院双手赞成。

    用午膳的时间也是固定的,而且吃饭时间也有限制,必须要在多长时间内吃完,吃完饭有一定的午休时间,午休过后要负重20公斤跑5000米,最让周护院弄不明白的是接下来的一项训练,必须穿着军装和鞋子一口气浮水5000米,周护院是京城人士,浮水这种事情他听都没听说过,自己也完全不会,所以周护院在这里跟成栋问的最多。

    
猜你喜欢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